【中药名】麻黄 mahuang
【别名】木麻黄、结力根、山麻黄、狗骨、卑柑。
【英文名】Ephedrae Herba。
【
药用部位】麻黄科植物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植物形态】小灌木,植株高70~100厘米,木质茎粗长,直立,上部多分枝;小枝较细,节间较短,通常为1.5~2.5厘米。叶膜质鞘状,大部分合生,仅上部约1/4分离,裂片2,钝三角形,长1.5~2毫米。雄球花单生或3~4集生于节上,较小,长2~3毫米,苞片3~4对,雄花的假花被窄倒卵形,基部1/3处合生,雄蕊6~8枚,花丝全部合生;雌球花1~2,也较窄小,窄长椭圆形,珠被管弯曲;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呈浆果状。种子常仅1粒成熟。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产地分布】生于干燥山地,多在悬岩峭壁之处。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药材性状】呈细长圆柱形,较多分枝,直径1~1.5毫米,无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1.5~3厘米。膜质鳞叶长1~2毫米,裂片2,稀3,先端锐尖。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气微香,味涩、微苦。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微苦。归肺经、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临床应用】用量2~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多用治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药理研究】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拟肾上腺能神经作用,升血压作用可产生快速的耐受性;对呼吸系统有平喘、镇咳、祛痰作用;可使汗腺分泌增加;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及一定的抗炎作用;具有解热作用及不同程度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可兴奋中枢,影响神经肌肉的传递。有利胆作用,可降低血尿素氮和升高血清胆固醇。可兴奋虹膜辐射肌而使瞳孔扩大;还可以兴奋离体子宫,而对正常妇女则可减少子宫的活动。麻黄碱对胃肠道分泌通常表现抑制。可引起血糖升高,但作用弱而不恒定。能抗过敏,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麻黄油乳剂有镇痛作用及引起肌肉瘫痪现象,对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麻黄定碱能降低血压。
【化学成分】含多种生物碱及挥发性盐基苄基甲胺等。其中以麻黄碱为主要有效成分,占总生物碱量的40%~90%,另含大量微量元素、左旋麻黄碱、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麻黄恶唑酮等成分。
【使用禁忌】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
【配伍药方】①治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下悸动:半夏、麻黄各等分。末之,炼蜜成丸小豆大,饮服二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半夏麻黄丸)
②治人嗜眠喜睡方:麻黄、白术各1.5克,甘草0.9克。捣末,服一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③治内外障眼:麻黄30克,当归身3克。上二味,同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许,共为细末。(《兰室秘藏》)
④治眼目偏痛及头风:麻黄(烧灰)15克,盆硝7.5克,麝香脑子各少许为细末。(《普济方》如圣散)
⑤治流痰及一切阴疽,漫肿无头,平塌白陷:麻黄1.5克,熟地30克,白芥子6克(炒、研),炮姜炭1.5克,甘草3克,肉桂3克,鹿角胶9克。水煎服。(《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⑥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下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60克,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⑦治感冒风邪,鼻寒声重,语言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闷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末,每服15克,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⑧治咳喘上气,喉中水鸡声者:射干十三枚,麻黄120克,生姜120克,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0克,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