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指的是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主要是指以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为特征性表现的一种心境障碍性疾病。
躁狂发作通常好发于19岁左右的人群。躁狂发作一般是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内分泌功能失调、脑电生理变化、社会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发生躁狂发作的情况时,可能会出现情绪易激惹、意志行为增强、语量增多、精力旺盛、夸大妄想等不适症状。如果躁狂发作未被及时处理,可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导致疾病发作的次数增多。
狂躁症的医学术语是躁狂发作,躁狂发作的症状有思维奔逸、活动量增多、情感高涨等。
1.思维奔逸
躁狂发作可造成患者联想的速度加快,使其出现思维奔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自觉头脑聪明、反应敏捷。
2.活动量增多
患者出现躁狂发作的情况时,可能会造成其意志行为增强,导致其出现活动量增多的症状,容易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
3.情感高涨
躁狂发作可引发情感高涨的症状,患者可表现为自我感觉十分良好,整天兴高采烈,通常不知疲倦。
狂躁症是躁狂发作的别名,躁狂发作可能是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原因造成的。
1.遗传因素
躁狂发作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父母或其他亲属患病时,患者可能会遗传致病基因,导致其患病风险增加。
2.社会心理因素
患者童年时期遇到应激事件或长时间待在不良的生活环境中,可能会对心境的发展产生影响,容易出现躁狂发作的情况。
3.神经生化因素
患者体内五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活动异常增高时,可造成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引起躁狂发作。
狂躁症在临床上称为躁狂发作,躁狂发作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情感高涨、思维奔逸等不适症状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相关检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病情加重
患者躁狂发作的次数增多,躁狂发作持续的时间逐渐变长时,需要立即就医处理,接受系统的治疗,减轻病情。
3.生活质量下降
躁狂发作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时,应当立刻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狂躁症即躁狂发作,躁狂发作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患病期间应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躁狂发作的信心,对治疗躁狂发作有一定的好处。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盐酸氯丙嗪片、氟哌啶醇片、碳酸锂片等药物,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躁狂发作反复发作。
3.其他治疗
患者进行改良电休克治疗,能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放电,维持正常的神经系统功能,有助于促进躁狂发作康复。
狂躁症的专业名称是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日常应注意用药护理、生活管理、调节情绪等。
1.用药护理
患者患病期间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药物,严禁擅自用药,以免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改善躁狂发作的病情。
2.生活管理
家属平时应该给予患者鼓励和关心,保持乐观的心情,适当运动,严格戒烟戒酒,对躁狂发作的治疗有一定的好处。
3.调节情绪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焦虑、紧张、恐慌等负面情绪中,以防躁狂发作反复发作。
狂躁症又称为躁狂发作,预防躁狂发作的方法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体育锻炼等。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体平常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生活作息规律、饮食健康,有助于降低躁狂发作的风险。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体日常生活中应该加强与亲友之间的沟通,以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防止出现躁狂发作的情况。
3.加强体育锻炼
人体平时还可以适当进行散步、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可以释放压力,预防本病。
狂躁症一般是指躁狂发作,躁狂发作的诊断方法是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量表测评等。
1.体格检查
医生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可发现其存在瞳孔轻微扩大、心率增快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帮助诊断躁狂发作。
2.神经系统检查
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能够判断其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病变的情况,辅助诊断本病,明确引起躁狂发作的原因。
3.量表测评
患者使用杨氏躁狂评定量表进行测评,能够根据测评结果,判断是否患有躁狂发作,对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