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性障碍主要是指以长期持续性、系统性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性疾病。
妄想性障碍可发生在18-90岁的人群之间,患者的平均患病年龄为40岁,女性患者的数量略高于男性患者。患者发生妄想性障碍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烦躁、愤怒、怨恨、自命不凡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则会造成其病情进一步加重,从而导致其出现疾病预后不佳的情况。
妄想性障碍包括被害型、钟情型、夸大型以及嫉妒型四种类型,疾病类型不同,临床症状也会有所区别,具体如下:
1.被害型
被害型妄想性障碍患者经常沉浸于自己被迫害、密谋计算和被伤害的妄想中,使其被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所困扰,患者此时易出现威胁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2.钟情型
患者发生钟情型妄想性障碍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坚定地认为某一异性对自己充满爱慕之情,但是因为多种原因无法公开表达,患者此时可能会通过打电话、发短信、送礼物等方法联系被妄想的目标。
3.夸大型
患者患有夸大型妄想性障碍时,经常会认为自己才华出众、思维敏捷,出现自命不凡的表现,患者的思维可能存在与狂躁相关的夸大,但是与躁狂症有所区别。
4.嫉妒型
嫉妒型妄想性障碍患者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采取跟踪、监视等方法检查配偶的办公室、信件等,限制配偶的日常活动,过高程度的嫉妒可能会引起愤怒的情绪,使其出现暴力行为。
妄想性障碍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的。
1.遗传因素
妄想性障碍具有遗传性,患者的直系亲属患有妄想性障碍时,其患有妄想性障碍的患病率较高。
2.生物学因素
患者出现大脑神经递质不平衡的情况时,其大脑中神经细胞信息的传递与交换可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其出现妄想性障碍的情况。
3.心理环境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中以及性格孤僻的患者易发生妄想性障碍的情况。
妄想性障碍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预后受到影响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长期出现有人蓄意谋害自己、暗恋自己的妄想时,应该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妄想性障碍的诊断。
2.病情加重
患者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暴力行为时,需要立刻对疾病进行干预,防止其再次出现暴力行为,对病情的恢复产生影响。
3.预后受到影响
患者未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导致其病情持续加重时,应当立刻进行针对性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预后不佳的情况。
妄想性障碍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积极与精神科医生进行交谈和沟通,保持情绪的稳定,防止其出现自伤和伤害他人的暴力行为。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盐酸氯丙嗪片、氟哌啶醇片等药物,有助于阻断其中脑-边缘-皮质DA通路的D2受体,从而减轻其妄想、焦虑等不适症状。
3.认知行为治疗
医生可以通过讨论与批判,打破患者对妄想想法的解释,改善其认知异常的情况,对疾病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妄想性障碍日常应注意定期复查、病情监测、加强体育锻炼等。
1.定期复查
患者患病期间,应该遵医嘱定期去医院复查,以便医生及时根据其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从而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2.病情监测
家属日常生活中应当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如果其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则需要立即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3.加强体育锻炼
患者平时可以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延缓脑功能的衰退,促进其病情的恢复。
临床上并没有有效预防妄想性障碍的方法,但是通过科普教育、学习精神心理学知识、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可以减少妄想性障碍的发生。
1.科普教育
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落后地区的科普教育,消除落后地区人体的封建迷信观念,防止其出现妄想性障碍的情况。
2.学习精神心理学知识
有妄想性障碍家族史的人体平时应该学习精神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的情绪和行为,改善妄想性障碍的预后。
3.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人体还需要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避免自己或伴侣占据家庭中的主导地位,防止家庭成员过于依赖主导者,诱发妄想性障碍的发生。
妄想性障碍的诊断方法有精神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1.精神检查
医生可以通过与患者见面和交谈的方式对其精神活动状态进行评估,有助于诊断妄想性障碍,排除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疾病。
2.实验室检查
患者进行血液检查时,可以排除血液相关疾病引起妄想的可能。
3.影像学检查
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能够排除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