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主要是指患者存在明显的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异常行为方式,使其出现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情况。
人格障碍在临床上并没有特定的患病对象。患者出现人格障碍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固执、多疑、与他人争论、行为怪异、冲动、易激怒、行为夸张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不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则可能会引起焦虑症、抑郁症等其他精神疾病。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分裂型、表演型、强迫型等多种病理类型。
人格障碍存在多种不同的分型,疾病分型不同,临床症状也有所区别,具体如下:
1.偏执型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固执、多疑且易记仇的情况,经常与他人争论,被他人拒绝或遭遇挫折时,可能会怀疑他人对其不忠诚,认为周围的事情都是针对自己展开的阴谋。
2.分裂型
患者出现分裂型人格障碍时,经常会出现单独行动、行为怪异的情况,与他人格格不入,周围的事情无法激起患者的兴趣,对于别人的眼光丝毫不在意,不存在关系亲密的朋友。
3.社交紊乱型
患者发生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的情况时,可能会出现与社会文明规范不同的异常行为。患者一般没有道德心和羞耻心、经常以自我为中心。
4.情绪不稳定型
情绪不稳定包括冲动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经常会出现情绪爆发或暴怒的情况,因为较小的刺激就会感到愤怒,易被他人激怒。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没有稳定持久的人际关系,经常会害怕自己被抛弃。
5.表演型
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经常会出现夸张的行为,以此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此类患者比较注重自身的外貌和装扮。
6.强迫型
患者患有强迫型人格障碍时,经常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平时会出现过分谨慎、固执、追求完美的情况,人际关系处理情况较差。
人格障碍主要是由于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患者的亲属中有人格障碍病人时,其患有人格障碍的可能性较高。
2、病理因素
感染、中毒等原因造成患者的大脑发育不成熟时,可造成其脑组织的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其出现人格障碍的情况。
3、神经生化因素
神经递质活动可对人体的精神活动产生影响,患者出现神经递质活动异常的情况时,可引发人格障碍形成。
二、心理社会因素
1、童年创伤
患者处于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精神受到重大刺激时,可对其人格的发育产生影响,使其出现人格障碍的风险增加。
2、不良的生活环境
患者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环境中时,父母和伙伴的不良行为可对其造成不良的影响,易形成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出现多疑、单独行动、没有羞耻心等异常的行为和性格时,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相关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人格障碍。
2.病情加重
患者出现异常的行为和情绪出现次数逐渐增加、频率过于频繁时,一般提示其病情加重,需要立刻进行相关的心理、行为治疗。
3.引起并发症
患者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等其他心理疾病时,应当立刻就医,以免耽误治疗,从而导致其出现不良的预后。
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1.药物治疗
患者出现焦虑的症状时,应该遵医嘱使用地西泮片、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有助于减轻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患者出现冲动的行为时,需要遵医嘱服用碳酸锂片、丙戊酸钠片等药物,帮助稳定患者冲动的情绪。
2.心理治疗
患者可以通过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正确的认知,从而矫正其患病期间出现的不良习惯。
人格障碍日常应注意保持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调节情绪等。
1.保持营养均衡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及时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保证营养均衡。
2.保证充足的睡眠
患者平时还应当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适量饮用牛奶,用适当的温水泡脚,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3.调节情绪
患者平时还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避免过分焦虑,家属应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不良的行为模式。
预防人格障碍的方法有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建立健康的家庭氛围、挑选合适的伙伴等。
1.加强儿童早期教育
父母应该在儿童人格形成的早期,为其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避免异常行为的出现,预防人格障碍的形成。
2.建立健康的家庭氛围
父母日常生活中还应该建立健康的家庭氛围,给予儿童充足的关爱和安全感,以免其出现精神创伤,诱发人格障碍产生。
3.挑选合适的伙伴
伙伴的行为或情绪可对儿童产生影响,父母应该帮助儿童挑选合适的伙伴,防止其出现人格障碍的情况。
人格障碍的诊断方法有临床晤谈法、临床定式检测、自陈式调查表等。
1.临床晤谈法
通过对患者或知情人的提问可以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对其人格特征进行评估。
2.临床定式检测
利用临床交谈的技巧,根据国际人格障碍检查、DSM-III-R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人格障碍,明确人格障碍的类型。
3.自陈式调查表
患者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人格诊断问卷的调查时,能够辅助诊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