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通常是指患者以过分或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观事件或处境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神经症。
恐惧症在临床上并没有特定的患病对象。恐惧症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性格因素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患者发生恐惧症时,可能会出现焦虑、烦躁不安、惊恐频繁发作、回避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不及时到医院治疗恐惧症,则会导致其出现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情况。
恐惧症包括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定恐惧症等多种类型,疾病类型不同,症状也不同,具体如下:
1.广场恐惧症
患者发生广场恐惧症的情况时,处在公共场所或人群聚集的环境中时,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惊恐发作等不适症状。
2.社交恐惧症
患者患有社交恐惧症时,可能会在社交过程中出现紧张不安、尴尬、害羞等症状,容易担心别人对自己作出不好的评价。
3.特定恐惧症
患者出现特定恐惧症时,可能会对某一具体的物体或动物产生恐惧,易出现强烈的恐惧情绪和生理反应。
恐惧症可能是家族遗传、神经生物学改变、社会心理障碍等。
1.家族遗传
临床研究显示,恐惧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患者有本病家族史时,可导致其发生恐惧症的可能性增加。
2.神经生物学改变
患者体内的五羟色胺系统、肾上腺素系统等神经生物学系统病变时,可能会影响情绪调节,易引起恐惧症。
3.社会心理障碍
患者未成年时期存在负性经历时,可能会导致其出现心理障碍性疾病,这种情况下,也会发生恐惧症。
恐惧症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面对特定的环境或物体,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时,应该尽快到医院接受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恐惧症。
2.病情加重
患者的病情持续加重,导致其出现抑郁心理时,需要立刻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消除不良情绪,正确面对疾病。
3.生活质量下降
患者未及时治疗恐惧症,导致本病反复发作,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时,应当立刻就医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恐惧症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医生应该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采用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明确恐惧形成的原因,正确认识恐惧症,有助于降低恐惧反应,减少恐惧症的发作次数。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阿普唑仑片、劳拉西泮片、地西泮片等药物,增强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作用,降低神经的兴奋性,改善焦虑、惊恐发作等不适症状。
恐惧症日常应注意用药护理、家庭护理、生活管理等。
1.用药护理
恐惧症病程较长,患者患病期间应该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忌擅自换药或停药,以免药效受到影响,导致恐惧症治疗效果不佳。
2.家庭护理
家属平时应该给予患者鼓励和关心,支持其积极治疗疾病,树立战胜恐惧症的信心,有助于改善恐惧症的预后。
3.生活管理
患者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进行散步、骑自行车、慢跑等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够放松心情,缩短病程。
预防恐惧症的方法有减少心理刺激、加强心理教育、积极参加户外活动等。
1.减少心理刺激
人体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接触血液、注射器、公鸡等物体或动物,减少不良的心理刺激,防止恐惧症发生。
2.加强心理教育
人体进入青春期前,家属应该早期进行心理教育,使其能够学习相应的社交技能,避免情绪过分敏感,预防恐惧症。
3.积极参加户外活动
人体平时可以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如野营、放风筝等,有助于提高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降低恐惧症的患病率。
恐惧症的诊断方法是问诊、评估量表、心理评估等。
1.问诊
医生通过问诊能够了解患者恐惧的对象、疾病发作的症状以及本病持续的时间等情况,有助于初步诊断恐惧症。
2.评估量表
医生使用焦虑量表、恐惧症状评估量表等标准化的评估量表对患者的状态进行评估时,可以辅助诊断恐惧症。
3.心理评估
医生通过交谈、沟通、观察等方式,能够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和个性特点,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选择恰当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