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是指由于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原发或继发性口腔疾病。
口腔念珠菌病好发于婴幼儿、年老体弱者,主要与免疫力低下、局部刺激、口腔卫生不当等原因引起。主要包括念珠菌性口炎、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等,患者可有口干、发黏、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以及味觉减退等不适症状。
患者应遵医嘱完善涂片检查、病菌培养、活检等方法明确病情发展以及严重程度。
口腔念珠菌病包括念珠菌性口炎、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等,症状应根据具体类型分析。
1.念珠菌性口炎
患者可有口腔黏膜充血、口缘边缘可有白色或红色斑块、假膜,若是为急性红斑型,患者可有口腔黏膜充血、局部丝状乳头萎缩等表现。
2.念珠菌性唇炎
念珠菌性唇炎多发生在下唇,局部可有糜烂面,并且周围可有角化现象、表面脱屑。
3.念珠菌性口角炎
多见于体质虚弱的人群,患者的口角区皮肤与黏膜可发生皲裂,并且局部可出现糜烂渗出物,张口时可有溢血、疼痛的表现。
口腔念珠菌病可能是由于免疫力低下、口腔卫生不当、局部慢性刺激等原因引起。
1.免疫力低下
儿童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机体对外界致病菌的防御和抵抗能力较低,受念珠菌感染后便会诱发疾病。
2.口腔卫生不当
若患者长期不注意个人口腔卫生,很容易导致念珠菌侵袭口腔从而发病。
3.局部慢性刺激
若患者长期佩戴义齿或存在口腔炎症刺激,在慢性的刺激下口腔黏膜便会破损,此时大量念珠菌便会进入伤口从而诱发感染。
口腔念珠菌病就医指征包括口腔大量白膜、口腔烧灼感、味觉消失等。
1.口腔大量白膜
患者口腔内存在大量白色膜样改变,并且口腔黏膜发红、舌苔逐渐消失,舌面光滑如同镜子表面样。
2.口腔烧灼感
口腔内出现白膜后随之出现明显口腔烧灼感,并且伴有口干舌燥、局部疼痛等现象。
3.味觉消失
在进食期间若是出现味觉消失,并且口腔内长期存在白色斑块、结节样改变等情况。
口腔念珠菌病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清洁,勤漱口、勤刷牙,有义齿的患者也应保持清洁,患病期间多饮水,防止口腔过度干燥。
2.药物治疗
患者应遵医嘱使用伊曲康唑胶囊、酮康唑片、氟康唑胶囊等抗真菌药物控制病情发展。
3.手术治疗
若患者病情较重伴有上皮异常增生,可以考虑采取病灶内切除的方法经增生部位切除,有助于改善不适。
口腔念珠菌病日常应注意病情监测、生活管理、定期复查等。
1.病情监测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自身病情变化,若出现口腔异常疼痛、灼热感,并且口腔黏膜明显红肿时,应及时就医。
2.生活管理
患者平时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勤漱口、勤刷牙,避免与他人共同使用餐具,并注意对公共餐具进行消毒使用,平时可以多喝水保持口腔湿润。
3.定期复查
患者平时还应注意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有助于了解病情恢复情况。
口腔念珠菌病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预防性用药等方法预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避免经常进食不洁饮食,并注意减少使用公共餐具的频率,平时可以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降低感染率。
2.定期体检
存在口腔疾病、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等人群应注意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3.预防性用药
高危人群必要时可以遵医嘱预防性用药,比如酮康唑片、氟康唑胶囊、伊曲康唑胶囊等,有助于降低发病率。
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等。
1.体格检查
医生视诊发现呼吸加速、口腔黏膜发白、触诊存在局部叩击痛等原因导致。
2.实验室检查
涂片检查中可见孢子、菌丝,培养法结果测得厚壁孢子,免疫检查中存在抗念珠菌荧光抗体等。
3.病理检查
病理组织切片后进行PAS染色,检查口腔黏膜上皮细胞间存在芽生孢子、菌丝等,并且染色检查还能够确诊上皮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