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腺囊肿临床称为唾液腺黏液腺囊肿,是一种唾液腺瘤样病变,好发于下唇、舌尖腹侧的黏膜下腺体。
黏液腺囊肿根据不同的发病位置及临床表现还可分为黏液囊肿、舌下腺囊肿。根据不同的病理表现,可以分为外渗性黏液囊肿和潴留性黏液囊肿。发病原因主要与局部创伤、导管系统阻塞等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下有浅蓝紫色半透明小疱,破溃后会有蛋清样黏稠透明或略带黄色的液体,局部破溃愈合后容易再次形成囊肿。
患者日常应该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口腔感染。
黏液腺囊肿根据不同的发病位置可以分为黏液囊肿及舌下腺囊肿,不同的类型症状也有所区别。
1、黏液囊肿
好发舌尖腹侧及下唇,呈黄豆至樱桃大小,质地柔软有弹性的浅蓝色、半透明小疱。因为舌体运动会受到下前牙摩擦,导致患者有不自觉的咬下唇动作,囊肿会被咬破,流出蛋清样黏稠的透明液体。愈合后会再次形成囊肿。
2、舌下腺囊肿
单纯舌下腺囊肿位于舌下区,口底一侧,囊肿呈浅紫蓝色,较大的囊肿会将舌抬起,像是长了两个舌头。口外型舌下腺囊肿主要为下颌下区肿物,不可压缩,与皮肤无粘连。低头时会因为重力原因导致囊肿体积稍增大。混合型舌下腺囊肿为以上两种的混合类型,会出现在舌下区和下颌下区的任何部位。患者可伴随吞咽、进食困难。
黏液腺囊肿按照病因分为外渗性黏液囊肿和潴留性黏液囊肿。
1、外渗性黏液囊肿
通常较为多见,是因为机械性外伤造成唾液腺导管破裂,黏液外溢进入组织间隙,黏液被炎性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包绕或局限形成的。
2、潴留性黏液囊肿
一般较为少见,主要是导管系统阻塞所致,如导管系统弯曲、微小唾液腺结石、分泌物浓缩等因素导致唾液潴留,造成扩张形成囊性病损。
如果发现自身口腔黏膜下有浅蓝紫色的半透明囊肿样表现,触之柔软,考虑是黏液腺囊肿,需要及时就诊口腔科接受治疗。
其次,若是局部囊肿较大或因为囊肿影响进食时,需要立即就医。因为黏液腺囊肿破溃后会再次形成囊肿,若囊肿反复发作或是伴有感染,也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发病位置、病理特征进行诊断,与口底皮样囊肿、复发性口腔阿弗他溃疡等疾病做鉴别诊断。
确诊是黏液腺囊肿后,通常在门诊即可接受治疗。术后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进食过烫的食物。
黏液腺囊肿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
1、手术治疗
黏液腺囊肿主要采取手术切除,如囊肿摘除术,适用于囊肿与黏膜无粘连者。针对多次复发或局部疤痕,囊肿与黏膜有粘连者,可以通过囊肿切除术处理。对于全身情况不能耐受切除术的患者及婴儿,可以作简单的成形性囊肿切开术处理。待全身情况好转之后再行舌下腺切除术治疗。
2、药物治疗
小唾液腺囊肿在囊液抽尽后,可以向囊腔中注入2%碘酊,随后再抽出,可以阻止囊腔形成。
黏液腺囊肿患者日常需要避免不良咬唇习惯、清淡饮食、术后定期复查等。
1、避免不良咬唇习惯
孩子出现咬唇习惯的时候,家长需要及时纠正、提醒,戒除不良习惯。成人因为焦虑、紧张等情绪出现咬唇时需要及时转移注意力,避免损伤黏膜及小唾液腺。
2、清淡饮食
饮食中避免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洋葱、芥末等,多食蔬菜、水果。
3、术后定期复查
术后七天需要拆线,患者需要就医复查伤口恢复情况,因为小唾液腺的黏液囊肿切除后也有复发的可能性。
通过保持口腔卫生、避免不良咬唇习惯、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等措施可以降低黏液腺囊肿的出现几率。
1、保持口腔卫生
日常进食后可以用温水或淡盐水漱口,睡眠避免进食,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可以降低唾液腺结石的发病几率。
2、避免不良咬唇习惯
日常避免咬下唇的习惯,避免损伤黏膜及小唾液腺。
3、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运动或玩耍期间需要注意做好防护,尤其是婴幼儿及儿童,可以使用运动防护牙套,避免磕碰,从而降低黏膜及小唾液腺的损伤。
患者可就诊口腔科、口腔颌面外科等科室通过口腔检查即可确诊。
医生会嘱咐患者张口,通过视诊可发现患者舌尖腹侧、下唇、舌下区域或下颌下区域有浅蓝紫色的半透明小疱。如果囊肿已经被咬破,会流出蛋清样黏稠液体,通常囊肿不明显。因此建议患者保持囊肿完整时就医有助于诊断。
确诊是黏液腺囊肿后,通常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纵向切开黏膜,取出囊肿,手术较小,门诊即可完成。术后患者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