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型天疱疮主要是指腋窝、乳房下、腹股沟等部位皮肤出现松弛性水疱、糜烂等一种疾病。
增殖型天疱疮好发于免疫力低下的年轻人。增殖型天疱疮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紫外线照射、滥用药物等原因有关。患者发生增殖型天疱疮的情况时,皮肤和黏膜表现可能会出现壁薄的水疱,水疱破溃后,易形成肉芽性增生。如果患者不及时控制增殖型天疱疮的病情,则会造成皮损损害的面积持续增大。
增殖型天疱疮的症状有水疱、肉芽性增生、局部疼痛等。
1.水疱
患者发生增殖型天疱疮的情况时,可能会造成腋窝、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出现病变,导致患处有壁薄的水疱形成。
2.肉芽性增生
患者皮损部位的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糜烂面,导致局部皮肤出现乳头状肉芽性增生的情况,增生组织的边缘可形成新的水疱。
3.局部疼痛
患者的皮肤出现病变时,可能会对末梢神经造成刺激,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使其出现局部疼痛的症状。
增殖型天疱疮可能是免疫功能紊乱造成的,滥用药物可能会诱发本病。
一、基本病因
患者发生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情况时,免疫细胞可能会对自身的组织产生攻击,造成细胞间黏附功能丧失,引起棘层细胞松解和水疱形成,导致增殖型天疱疮发生。
二、诱发因素
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卡托普利片、利福平片、吡罗昔康肠溶片等含有氢硫基团的药物时,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受损,诱发增殖型天疱疮。
增殖型天疱疮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皮损数量增多、继发感染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的腋窝、脐部、肛门、口腔等部位有水疱形成时,应该尽快到医院就诊,有助于早期诊断寻常型天疱疮。
2.皮损数量增多
患者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水疱持续增多时,通常提示增殖型天疱疮病情加重,需要立刻就医,减轻皮肤损害。
3.继发感染
增殖型天疱疮处理不当,导致皮损部位出现继发感染的情况时,应当立即到医院接受治疗,及时控制感染。
增殖型天疱疮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患病期间应该多休息,保持心情愉悦、放松,避免过分紧张、焦虑,保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摩擦或搔抓水疱部位,有利于增殖型天疱疮的治疗。
2.药物治疗
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规定使用氢化泼尼松注射液、硫唑嘌呤片、注射用环磷酰胺等药物,抑制水疱形成,减轻皮肤病变的情况,加快增殖型天疱疮的康复。
增殖型天疱疮日常应注意心理护理、生活管理、遵医嘱用药等。
1.心理护理
家属应该对患者给予鼓励和关心,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增殖型天疱疮,积极配合治疗,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病情康复。
2.生活管理
患者患病期间应该注意避免食用生蒜、辣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进餐结束后,及时使用漱口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3.遵医嘱用药
患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忌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防止引起增殖型天疱疮病情反复,影响疾病的预后。
增殖型天疱疮病因不明确,无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合理运动、良好的卫生习惯、正确用药可以降低本病的患病率。
1.合理运动
人体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进行骑自行车、慢跑、打乒乓球等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避免增殖型天疱疮形成。
2.良好的卫生习惯
人体平时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刷牙、勤漱口、勤洗澡,避免皮肤和黏膜病变,预防增殖型天疱疮。
3.正确用药
人体患病时,应当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药物,切忌擅自换药或增减药物的剂量,以免药物的毒副作用,降低增殖型天疱疮的发病风险。
增殖型天疱疮的诊断方法是视诊、免疫荧光检查、皮肤活检等。
1.视诊
医生通过视诊可见患者腋窝、口腔、肛门等部位有松弛性的水疱形成,确定患病部位和水疱的数量,初步诊断增殖型天疱疮。
2.免疫荧光检查
患者进行免疫荧光检查时,可发现表皮棘细胞间有荧光表现,通常表示其患有增殖型天疱疮,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3.皮肤活检
对病变部位的皮肤进行病理活检,在显微镜下观察皮肤的病变表现时,若发现基底细胞层上有棘层细胞松解的表皮内水疱,则可以确诊增殖型天疱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