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主要是指发生在患者口腔颌面部的一种血管畸形,一般属于良性肿瘤。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好发于婴幼儿,女性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而且该疾病还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患者发生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红色斑块、肿块、皮肤表面凸起、蔓延等症状,如果患者不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可能会诱发抑郁症、全身多处器官功能障碍、出血等并发症。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类型不同,临床症状也有所区别,具体如下:
1.毛细血管瘤
患者发生毛细血管瘤的情况时,其颌面部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红色斑块,用手对斑块进行按压时,可造成斑块的颜色消失,压力消失后,红色斑块可再次出现。
2.海绵状血管瘤
患者发生海绵状血管瘤的情况时,颌面部可出现生长速度缓慢且质地柔软的肿块,一般不易被其察觉。
3.蔓状血管瘤肿瘤
患者口腔颌面部的肿瘤类型为蔓状血管瘤肿瘤时,其颌面部皮肤可出现表面呈凸起样病变并蔓延相互连接的红色斑块,形态似念珠或蚯蚓。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胎盘异常、激素水平变化、缺氧等原因引起的。
1.遗传因素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存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家族史的人群,其可能会遗传该疾病的遗传基因,使其患病的风险增加。
2.胎盘异常
孕妇的胎盘组织出现异常时,其胎盘内的栓子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儿体内,对其血管的发育造成影响,患者此时也会发生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情况。
3.激素水平变化
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导致其出现雌激素水平过高的情况时,可促进血管瘤的形成,从而引发口腔颌面部血管瘤。
4.缺氧
患者处于缺氧的环境中时,可造成其体内的生长因子浓度高于正常范围,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使其口腔颌面部出现血管瘤。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就医指征是影响情绪、瘤体较大、引起并发症等。
1.影响情绪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形成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去除血管瘤,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2.瘤体较大
患者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体积较大,造成其局部皮肤破溃时,家属应该立刻带患者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防止其出现皮肤感染的情况。
3.引起并发症
患者出现失血性贫血、角膜变形等并发症时,需要立刻到医院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止其出现预后不良的情况。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保证颌面部血管瘤及周围的组织清洁干燥,避免用手对病变部位进行搔抓,防止其出现继发感染的情况。
2.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采用口腔颌面部蔓状血管瘤切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将血管瘤切除后,可以改善其吞咽困难、视力下降等不适症状。
3.物理治疗
患者还可以进行激光治疗,使用脉冲染料激光对病变部位进行照射,促使血管瘤变性、坏死、形成创面,从而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日常应注意定期复查、及时补充营养、心理护理等。
1.定期复查
患者应该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医生及时观察其病情的恢复情况,如果患者的口腔颌面部再次出现红色斑块或肿块时,需立即汇报医生。
2.及时补充营养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及时补充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有助于增强体质,加快患者病情的恢复。
3.心理护理
家属平时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如果其出现自卑、自闭等消极情绪,应该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改变其自卑的心理。
预防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方法有控制血压、合理用药、调整饮食等。
1.控制血压
孕妇怀孕期间应该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其出现血压水平持续升高的情况,从而导致胎儿出生后出现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情况。
2.合理用药
孕妇妊娠期间需要密切观察体内黄体酮的水平,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用药,有助于预防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发生。
3.调整饮食
孕妇整个孕期应该及时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防止其因为营养摄入不足而导致胎儿出生后出现低体重的情况,诱发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发生。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诊断方法有视诊、触诊、动脉造影检查以及瘤腔造影检查等。
1.视诊
患者进行视诊检查时,医生可以在其口腔颌面部发现明显的红色斑块,根据斑块的蔓延程度判断疾病的类型。
2.触诊
医生对患者进行触诊检查时,医生可能会在其皮肤表面触摸到质地较软的肿块,有助于初步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并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
3.动脉造影检查
患者进行动脉造影检查时,医生可以通过对比观察确定其是否患有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明确血管瘤的位置以及蔓延的范围等。
4.瘤腔造影检查
患者进行动脉造影检查的同时进行瘤腔造影检查,可以进一步确定其体内血管瘤的生长部位,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