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又称为雪口病,是口腔感染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
念珠菌在正常人口腔中也可存在,在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或是存在自身免疫缺陷的人群容易出现口腔内菌群失调现象,从而致病。
鹅口疮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通常表现为颊黏膜、嘴唇上侧、上颚等部位有类似凝乳状的白色膜状物,小月龄的患儿会有吞咽困难、哭闹、拒奶等现象,成人患者通常会自觉口腔有灼痛、酸痛感以及味觉下降等情况。
鹅口疮不同年龄患者会有不同的特征性表现,如婴幼儿、成人。
1、婴幼儿
患儿主要表现为颊黏膜、舌头表面、上颚部位以及口咽部表面有类似凝乳状的白色斑片,同时还会伴有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等症状。
2、成人
成人患者除了舌头、颊黏膜、牙龈、扁桃体上有不易剥离的凝乳状白色膜状物,还会伴有口腔发红、口干、烧灼感以及轻微疼痛等现象。部分患者症状严重时还会伴有少量出血或味觉下降的现象。
鹅口疮的基本病因是口咽部念珠菌过度增殖引起,发病诱因与阴道念珠菌感染、免疫力降低、药物因素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等有关。
1、阴道念珠菌感染
女性在分娩时若新生儿吞咽含有白色念珠菌的阴道分泌物可引起新生儿鹅口疮。
2、免疫力降低
免疫力降低后,婴儿及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鹅口疮。部分医学治疗方法,如化疗、器官移植等情况也会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增加鹅口疮的患病风险。
3、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广谱抗生素类药物的人群容易导致口腔内菌群紊乱,从而诱发鹅口疮。
4、其他全身性疾病
如糖尿病、艾滋病等患者,在疾病没有得到很好控制时,会容易患鹅口疮。
如果是婴幼儿,当家长发现孩子近期有哺乳困难、烦躁不安、哭闹等现象,且口腔内唇颊黏膜上有不易擦拭的白色膜状物时需要及时带孩子就诊儿科,由医生评估病情。
其次,成人发现自己近期有明显的口腔干燥、口腔内黏膜疼痛且伴有类似凝乳状的白色膜状物时需要及时就诊口腔科接受治疗。若患者发现口腔内有白色病变,没有及时治疗还有少量出血时需要立即就医,通过真菌涂片及培养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确诊的患者可以遵医嘱用药治疗,日常应注意口腔卫生。
鹅口疮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可以通过局部用药、口服药物等方式治疗。
1、局部用药
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漱口,有助于破坏白念珠菌的正常代谢从而起到杀菌作用。小月龄的患儿可以将制霉菌素片研磨成粉后加鱼肝油制成混悬剂涂抹在患处治疗。
2、口服药物
对于局部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免疫功能受损的婴幼儿或成人可以口服氟康唑治疗。
鹅口疮的日常注意事项有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调整饮食、及时清洗婴幼儿用品以及适当参加锻炼等。
1、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成人患者要规律刷牙,患病期间避免过度刺激口腔。如果有长期吸入皮质类固醇药物的习惯,建议在服药后用水冲洗口腔。
2、调整饮食
有口腔疼痛的患者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如米粥、烂面条、藕粉、馄饨等,避免进食温度过高。
3、及时清洗婴幼儿用品
婴幼儿患病期间,使用的奶瓶、玩具等物品均需要高温消毒、冲洗。
对于新生儿,乳母要保证奶嘴及乳头清洁,成人要合理用药,保证饮食均衡、适当参加运动等方式可以预防鹅口疮。
1、保证奶嘴及乳头清洁
喂养前可以用温水浸湿干净的毛巾擦拭乳头,保持其清洁;通过高温煮沸方式消毒奶嘴。
2、合理用药
避免私自长时间滥用抗生素类药物或激素类药物,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吸入剂的患者在用药后要用温水清洁口腔。
3、保证饮食均衡
饮食中增加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保证膳食营养均衡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患病几率。
4、适当参加运动
可以携带婴幼儿适当参加户外活动,成人可以通过有氧运动的方式增强免疫力。
通过口腔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式可以明确诊断是否存在鹅口疮。
1、口腔检查
通过医生检查口腔黏膜,观察有无乳白色、类似凝乳状的斑片以及口腔发红等现象做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
因为婴幼儿口腔内会滞留奶块,与鹅口疮较为类似,因此单凭口腔检查可能会存在误诊,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采集局部白色膜状物做真菌涂片和真菌培养检查可以明确有无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