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一般指磨牙症,是指人体在无意识、没有进食的状态下出现上下牙节律性、间断性的产生牙齿咬紧或磨牙症状。
磨牙症任何年龄段都可以出现,病因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及咬合紊乱等因素有关。患者可在白天出现紧咬牙、磨牙或夜间睡眠时出现无意识的磨牙,可伴有晨起时腮部酸痛等症状。
磨牙症患者需要注意日常作息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磨牙即磨牙症,患者临床症状存在个体差异,典型症状有牙齿表现、牙周组织表现、颌面部肌肉表现、颞下颌关节表现以及其他表现等。
1、牙齿表现
患者会不自主的磨牙,牙齿会因为磨损出现损耗,当损耗面超过功能范围时会导致咬合垂直距离降低,造成面部下1/3变短。
2、牙周组织表现
磨牙症会导致咬合性创伤,患者会有牙龈炎、牙齿松动甚至移位等情况,长期磨牙还会导致牙槽骨增生,患者会有唇颊侧骨结节状突起等表现。
3、颌面部肌肉表现
患者会有双侧咬肌发达的现象,按压咬肌、翼内肌时会有触压痛。晨起时候还会伴有腮部酸痛感。
4、颞下颌关节表现
磨牙症患者会因为长时间的上下牙咬紧导致关节组织损伤、颞下颌关节紊乱,出现张口时关节区弹响、下颌活动异常等症状。
5、其他表现
经常磨牙会导致牙釉质受损暴露牙本质,在吃冷热酸甜的食物时会感觉刺激,甚至会有自发性牙痛。
磨牙一般指磨牙症,病因较为复杂,可能是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神经因素、牙合因素、其他躯体疾病等造成的。
1、遗传因素
磨牙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家族中父母有磨牙症病史,子女发病率会较正常人高。
2、精神因素
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都可能会引起磨牙症。
3、神经因素
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时会导致磨牙症的发生,如癫痫、帕金森病等。
4、牙合因素
如偏侧咀嚼、长期缺牙导致邻牙倾斜、假牙不合适等情况都会引起异常的咬合接触,造成咬合紊乱,从而引发磨牙症。
5、其他躯体疾病
若肠道内有寄生虫感染、血钙浓度低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等情况都会引发磨牙症。
磨牙一般是指磨牙症,是一种无意识的紧咬牙或夜间磨牙,患者通常会被同寝室人听见后告知才知道自己有磨牙症,此时可以就诊口腔科接受检查及治疗。
其次,磨牙症会引发颞下颌功能紊乱,当患者出现张口、闭口时有疼痛感或关节弹响,晨起后咀嚼肌群有疼痛感时也可就医。另外,经常磨牙会导致牙釉质损耗严重,当暴露牙本质时,患者会在进食冷热酸甜食物时牙齿疼痛,此时也需要及时就医接受诊断。
磨牙即指磨牙症,患者可以通过使用咬合板、咬合干预、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咬合板
未明确病因的磨牙症可以佩戴咬合板,能够减轻磨牙症症状,避免牙齿咬合面的磨损以及牙周组织损伤。
2、咬合干预
可以通过调整牙合消除咬合干扰。已经有重度磨耗的患者需要重新建立上下咬合关系;牙齿排列不齐的患者可以通过正畸矫正。
3、药物治疗
磨牙症导致睡眠质量降低的患者可以使用谷维素、维生素B1、地西泮等药物改善睡眠,避免咀嚼肌紧张。顽固性磨牙症患者也可通过局部肌肉注射肉毒毒素,阻断胆碱能神经传导,使咀嚼肌松弛,达到治疗磨牙症的目的。
磨牙一般指磨牙症,磨牙症患者日常应注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及时纠正异常咬合关系、保持良好心态等。
1、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餐后要漱口,养成每日早晚刷牙的习惯,睡前避免进食。
2、及时纠正异常咬合关系
存在长期缺牙的患者可以通过佩戴间隙保持器、补牙等方式治疗;存在牙齿排列不齐的人群可以通过牙齿正畸方式处理。
3、保持良好心态
精神神经因素也会引起磨牙症,平时应该避免熬夜,及时舒缓心理压力,调整自身精神状态,保持心情放松可以减少磨牙出现的几率。
通过调整情绪、纠正不良咬合习惯、避免睡前刺激、改善睡眠等方式可以预防磨牙。
1、调整情绪
避免长时间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中,通过适当的聊天、听音乐、旅行等方式可以缓解不良情绪,从而降低磨牙症的发病率。
2、纠正不良咬合习惯
长期偏侧咀嚼的人群要纠正咀嚼习惯,以免造成牙位不正引起磨牙症;牙齿排列不齐的人群可以通过佩戴矫治器做牙齿正畸,恢复咬合关系。
3、避免睡前刺激
睡前避免饮酒以及喝咖啡、浓茶等饮品,以免刺激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增加磨牙症出现的几率。
4、改善睡眠
纠正不良的睡眠姿势,有睡眠障碍疾病的患者需要及时对症治疗,有助于预防磨牙症。
磨牙即磨牙症,可以通过口腔检查辅助结合咬肌肌电图、多导睡眠仪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磨牙症。
1、口腔检查
医生通过检查患者口腔内状况可以明确牙齿是否是功能性磨损,是否存在牙槽骨增生、牙体牙周损害、咀嚼肌肥大以及牙冠是否变短等情况。
2、咬肌肌电图
可以记录磨牙症患者两侧咬肌以及颞肌的电位活动,判断磨牙症对咬肌功能的影响。
3、多导睡眠仪
磨牙症患者在睡眠状态下脑电图会有慢波睡眠减少的现象,多数磨牙症患者在节律性咀嚼肌活动前大脑皮质电活动增加并伴有心率加快。
4、影像学检查
如X线平片、CT、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明确颞下颌关节、脸颊部肌肉等部位是否存在其他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