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脂肪瘤主要是指发生在患者皮下组织,富含毛细血管小血管肿瘤,属于脂肪瘤的一种亚型。
血管脂肪瘤好发于15-25岁的青年人群,男性的患病率一般高于女性。患者发生血管脂肪瘤的情况时,可造成其前臂、腰腹部、臀部等部位出现皮下结节,用手触摸时,可能会出现疼痛感,如果患者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则会造成其病情加重,从而导致其出现血管堵塞的情况。根据血管脂肪瘤的外形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结节状、梭形条索状、斑块状以及弥漫性浸润状血管瘤。
血管脂肪瘤的症状与疾病的类型有关,不同类型的血管脂肪瘤临床症状也不同,具体如下:
1.结节状血管脂肪瘤
结节状血管脂肪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呈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边界较为清晰,具有一定的活动度,结节表面是正常肤色,质地较为柔软,触之可出现囊样感,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压痛感。
2.梭形条索状血管脂肪瘤
梭形条索状血管脂肪瘤在临床上属于少见的病理类型,一般多发生在患者的四肢、胸腹部等部位,能够触摸到梭形、条索状的肿块。
3.斑块状血管脂肪瘤
斑块状血管脂肪瘤可发生在患者的腰部,表现为扁平分叶状,边界清晰度较差,斑块与患者的皮肤粘连较紧,难以移动,而且斑块的质地坚实,表面凹凸不平。
4.弥漫浸润状血管脂肪瘤
弥漫浸润状血管脂肪瘤好发于患者的臀部和大腿,用手触摸时,能够触摸到边界不清晰的浸润性斑块,斑块与皮肤之间的粘性较大,表面并不平整,斑块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不会出现破溃或转移的情况,斑块的体积增大至一定程度时,就会停止生长。
血管脂肪瘤病因不明,该疾病的发生可能与饮食不当、遗传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原因有关。
1.饮食不当
患者长期过量食用肥肉、猪板油等高脂肪的食物时,可能会造成过多的脂肪在其体内堆积,从而导致其出现血管脂肪瘤的情况。
2.遗传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血管脂肪瘤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患者的亲属有血管脂肪瘤病史时,可导致其发生血管脂肪瘤的概率增加。
3.不良的生活习惯
患者经常熬夜,导致睡眠不充足时,其可能会出现分解脂肪的能力下降的情况,患者此时也会出现血管脂肪瘤。
血管脂肪瘤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的皮下出现不明原因的小结节时,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2.病情加重
患者前臂、臀部、躯干等部位的结节出现疼痛的症状时,应当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控制结节的生长,减轻局部疼痛的症状。
3.引起并发症
患者出现血管堵塞的情况时,需要立刻解除其血管堵塞的情况,使其皮下的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防止其病情加重。
血管脂肪瘤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发生血管脂肪瘤的情况时,应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防止其出现过分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病情的恢复。
2.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进行吸脂术,将其体内多余的脂肪吸出,缩小肿瘤的体积,但是该手术易损伤血管,术后还可能会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患者还可以采用肿瘤切除术的方法治疗疾病,该方法能够完整地切除肿块,避免疾病复发。
血管脂肪瘤日常应注意病情观察、合理安排饮食、适当运动等。
1.病情观察
患者术后应该注意观察身体其他部位是否出现肿瘤,疾病是否会复发,发现新的肿瘤出现时,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
2.合理安排饮食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食用生姜、胡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适当增加豆腐、鸡蛋等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3.适当运动
患者平时可以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但是不能进行打羽毛球、踢足球等剧烈的运动。
预防血管脂肪瘤的方法有规律生活作息、调整饮食习惯、避免外伤等。
1.规律生活作息
人体日常生活中应该规律生活作息,坚持早睡早起,禁止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机体分解脂肪的能力。
2.调整饮食习惯
人体平时应当保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如生蒜、胡椒、肥肉、鱼籽等,避免,减少脂肪的沉积。
3.避免外伤
人体平常应该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防护措施,尽量不要出现受伤的情况,防止其出现血管脂肪瘤的表现。
血管脂肪瘤的诊断方法有B超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组织病理活检等。
1.B超检查
患者进行B超检查时,可以在其皮下发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回声结节,境界清晰度较差,包膜回声一般并不明显。
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能够在肿瘤内部发现数量增多且丰富的条索状血流信号,有助于疾病的确诊。
3.组织病理活检
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时,可以在显微镜下发现由成熟脂肪细胞和分支状毛细血管网组成的肿瘤,二者之间的成分和比例不等,包膜下区域的血管较为明显,小血管内存在纤维素性微血栓,一般此时可以确诊血管脂肪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