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淋巴管瘤即囊状淋巴管瘤,是由胚胎时期原始淋巴管发育增生形成的一种肿物。
囊状淋巴管瘤好发于2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由于淋巴管堵塞、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感染、外伤等原因一般也会诱发疾病。患儿可有局部囊性肿物,通常发生在头面部、颈部、腋下等多个部位,可单发也可多发,严重时可有头颈部活动受限、呼吸困难、咀嚼和吞咽障碍等症状。
患儿应遵医嘱完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项目,帮助进一步诊断疾病进展情况。
囊性淋巴管瘤通常是指囊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症状有囊性肿物、头颈部活动受限、呼吸困难、咀嚼和吞咽障碍等。
1.囊性肿物
患儿的淋巴管内可因肿瘤的生长出现增大现象,外观上可表现为颈部、头面部、下颌部等多个部位囊性肿物形成。
2.头颈部活动受限
当颈部肿物逐渐增大时,患儿还可有头颈活动受限的症状。
3.呼吸困难
若颈部肿物逐渐增长并向内扩展,此时咽喉部、气管等部位可能会有所受压从而引起呼吸困难的症状。
4.咀嚼和吞咽障碍
生长于颈前三角区的肿物逐渐增长后,临近器官也会受压,此时便会有咀嚼和吞咽障碍的情况。
囊性淋巴管瘤主要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淋巴管堵塞等原因引起,感染、环境因素等原因一般也会诱发疾病。
一、基本原因
1.先天发育异常
胚胎发育时期部分淋巴管与原始淋巴系统会发生分离并另行增殖,此时便会导致淋巴管异常扩张从而形成囊性淋巴管瘤。
2.淋巴管堵塞
淋巴管发生堵塞后,局部淋巴液的排空便会受阻,大量在管腔聚积后便会形成囊性肿物。
二、诱发因素
1.感染
若患儿长期受病毒感染,可能会分泌大量分泌物并在淋巴管内聚积从而诱发疾病。
2.环境因素
母亲怀孕期间若是经常接触电离辐射或化学物质污染的环境,通常也会增加患儿的发病率。
囊性淋巴管瘤即囊状淋巴管瘤,就医指征包括体检发现异常肿块、呼吸困难、吞咽障碍等。
1.体检发现异常肿块
若患儿在体检过程中发现体内局部肿块,比如颈部、腋下等部位,并且无法自行消退。
2.呼吸困难
肿块出现在颈部后,患儿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憋喘、气促、烦躁不安等现象时,应及时就医检查。
3.吞咽障碍
患儿在日常饮水、吃饭的过程中出现吞咽困难、咀嚼困难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就诊。
囊性淋巴管瘤是指囊状淋巴管瘤,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治疗。
1.药物治疗
若肿物相对较小,患儿应遵医嘱使用注射用A群链球菌、OK-432、注射用盐酸博来霉素等药物进行瘤内注射,有助于硬化、缩小肿瘤体积。
2.物理治疗
对于位置较表浅的囊状淋巴管瘤,可以考虑遵医嘱进行激光治疗,利用光热的作用去除瘤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3.手术治疗
若是无法药物注射治疗,可以考虑遵医嘱进行囊状淋巴管瘤切除术控制病情发展。
囊性淋巴管瘤一般是指囊状淋巴管瘤,日常应注意术后护理、生活管理、病情监测等。
1.术后护理
术后患儿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经常抓挠或使局部进水、出汗造成伤口感染。
2.生活管理
家长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证患儿的睡眠质量,帮助其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同时应注意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物,防止受凉导致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3.病情监测
家长平时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若是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表现,应及时就诊检查。
囊性淋巴管瘤即囊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暂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孕期远离污染物、定期体检等方法降低发病率。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凉导致抵抗力降低,并保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可以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有助于增强抵抗力。
2.孕期远离污染物
母亲在怀孕期间应注意远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污染的环境,同时也应保持充足睡眠,能够降低胎儿的患病风险。
3.定期体检
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在孕期应注意定期完善体检,有助于降低患病率。
囊性淋巴管瘤是指囊状淋巴管瘤,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其他检查等。
1.体格检查
触诊时可有体表肿块出现,压之可变形,但松开则复原,视诊存在局部囊性隆起物,但表面皮肤颜色正常。
2.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可显示局部囊性肿瘤改变,同时能够明确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超声检查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团块、内有强回声分隔,并且有包膜存在。彩超检查中可见分隔以及囊壁处点片状血流信号。
3.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可出现单房或多房的囊肿,囊壁内还具有一定扁平内皮细胞,并且存在血管瘤样血管形成。
4.其他检查
透光试验中囊状淋巴管瘤含有淡黄色澄清的浆液,结果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