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黏液性肿瘤是一种较常见的多发于单侧卵巢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
良性卵巢黏液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之间,恶性多见于40-60岁左右。卵巢黏液性肿瘤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理化因素、内分泌因素等原因引起,肿瘤增大时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局部压迫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月经异常、恶病质等变化。
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后,应遵医嘱完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象奴,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卵巢黏液性肿瘤症状有腹痛腹胀、局部压迫、全身恶病质改变等。
1.腹痛腹胀
肿瘤逐渐增大后,盆腔以及周围组织便会受牵拉和压迫,此时便会有腹痛腹胀的症状。
2.局部压迫
肿瘤增大导致邻近器官和组织受压后,患者便会出现尿频尿急、便秘、里急后重等症状,还会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
3.全身恶病质改变
当恶性肿瘤的病情进入晚期后,由于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患者可有明显消瘦、贫血、皮肤苍白等症状。
卵巢黏液性肿瘤可能是由于遗传、内分泌等原因引起,不良生活习惯一般也会诱发疾病。
一、基本原因
1.遗传
若患者存在卵巢黏液性肿瘤家族史,有遗传基因与家族聚集性的形象,其发病率会相对较高。
2.内分泌
若患者初潮时间较早、长期未孕或存在堕胎妊娠史,其患病率也会随之增加。
二、诱发因素
若患者频繁染发、经常熬夜或处于精神压力过大的环境中,通常会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引起卵巢黏液性肿瘤。
卵巢黏液性肿瘤就医指征包括腹痛腹胀、不明原因的尿频或便秘、月经异常、体重减轻等。
1.腹痛腹胀
长期存在腹痛、腹胀,同时伴有腹部肿块,可能是由于卵巢黏液性肿瘤增大引起,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2.不明原因的尿频或便秘
短期内患者出现腹部不适,并伴有不明原因的尿频、尿急、便秘或里急后重等压迫症状。
3.月经异常
非经期出现阴道流血,并且流血量较大、难以停止,或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
4.体重减轻
短期内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消瘦并且伴有贫血现象,应及时就医。
卵巢黏液性肿瘤可以通过一般治疗、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保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并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情况,避免出现感染现象。
2.手术治疗
患者应遵医嘱切除肿瘤,必要时应采取卵巢切除术或附件切除术等手术方法控制病情发展。
3.放疗和化疗
患者可以进行放疗将肿瘤体积缩小,或是在术前使用顺铂注射液、卡铂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等化疗药物降低手术并发症。
卵巢黏液性肿瘤日常应注意心理护理、术后护理、生活管理以及病情监测等。
1.心理护理
患者应保持乐观心态配合治疗,家属、医护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应做好伤口护理,避免进水或摩擦导致病情加重,术后可以保持半卧位减轻腹部张力从而缓解疼痛的情况。
3.生活管理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大量进食易产气的食物,并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4.病情监测
平时还应注意严密监测自身病情变化,若是出现明显腹痛、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卵巢黏液性肿瘤暂无明确预防方法,但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积极治疗基础病等方法降低发病率。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经常熬夜,并注意避免进食大量油腻、刺激性饮品等,保持良好的性生活习惯,避免感染增加发病率。
2.定期复查
初潮时间过早、未产未育等高危人群应注意定期复查,有助于尽早发现卵巢病变。
3.积极治疗基础病
此外,存在其他基础疾病,比如内分泌疾病,应积极治疗,能够降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发病率。
卵巢黏液性肿瘤的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
1.体格检查
双合诊或三合诊可见盆腔、腹部肿块、视诊存在腹部膨隆、叩诊实音、腋下肿大淋巴结等。
2.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中糖类抗原125、甲胎蛋白、人附睾蛋白4等指标异常升高。细胞学检查腹腔积液时存在癌细胞,有助于诊断恶性卵巢黏液性肿瘤。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无血管,腹部CT囊壁光滑、囊实性病灶,核磁共振信号均匀等,有助于诊断良性,而若是腹部超声血管丰富、腹部CT轮廓不清、核磁共振信号不均,有助于诊断恶性肿瘤。
4.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一般也能够明确诊断肿瘤良恶性,若是检查出现切面多房、囊腔内充满胶冻样黏液,一般为黏液性囊腺瘤,若切面呈海绵状或多房、囊壁增厚,有细小、质软乳头形成,一般为黏液性交界性肿瘤,若是切面为多房或实性,伴有出血、坏死,一般为黏液性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