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细胞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软组织性肿瘤疾病,包括良性和恶性。
颗粒细胞瘤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以及皮肤、皮下组织等部位,可能是由于遗传、环境、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原因引起。良性颗粒细胞瘤生长较缓慢,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瘙痒感,但恶性生长速度较快、肿物相对较大,可能会出现多个器官转移现象。
患者应遵医嘱完善皮肤病理活检、胸腹部CT、股骨核素扫描等检查,有助于了解病情进展。
颗粒细胞瘤主要包括良性和恶性,主要有皮肤肿物、瘙痒疼痛以及转移症状等。
1.皮肤肿物
若患者存在良性颗粒细胞瘤,当瘤体逐渐增长后,患者的皮肤表面便会出现轻微隆起样肿物,部分患者可有瘙痒、疼痛的表现。若存在恶性颗粒细胞瘤,肿物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因此会有持续增大的结节。
2.瘙痒疼痛
当患者皮肤或其他部位出现颗粒细胞瘤后,在肿瘤的侵犯下可有明显瘙痒以及疼痛的症状。
3.转移症状
若是恶性颗粒细胞瘤,随着时间的延长,癌细胞可在体内大量转移扩散,此时便会出现近端或远处转移症状。
颗粒细胞瘤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原因诱发。
1.遗传因素
若患者存在颗粒细胞瘤家族史,由于遗传基因与家族聚集性的影响,其子女后代的患病几率便会明显增加。
2.环境因素
若患者长期处于电离辐射、化学物质污染的环境中,大量致癌物质可能会导致体内基因突变从而诱发疾病。
3.免疫因素
若患者长期存在免疫性疾病,或营养不良、饮食不当等,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免疫屏障便会受损,大量软组织细胞可出现异常增生从而诱发疾病。
颗粒细胞瘤就医指征包括局部增长迅速的肿物、局部坏死流脓、淋巴结肿大等。
1.局部增长迅速的肿物
皮肤表面出现不明原因的单个或多个皮下肿物,局部有瘙痒、疼痛不适等现象。
2.局部坏死流脓
出现肿物后一段时间内皮肤表面出现破溃、坏死甚至流脓,并且伴有异常压痛症状。
3.淋巴结肿大
若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并且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同时存在多器官压迫症状时,应注意及时就医。
颗粒细胞瘤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化疗等方法治疗。
1.药物治疗
若局部出现破溃流脓,患者应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药物控制感染。
2.手术治疗
患者应遵医嘱进行Mohs手术切除病变组织,防止肿瘤进一步转移。
3.化疗
若是存在恶性颗粒细胞瘤,患者应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顺铂注射液、注射用异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就控制病情发展。
颗粒细胞瘤日常应注意观察病情、生活管理、定期复查等。
1.观察病情
患者平时应严格监测自身病情变化,若是出现局部破溃、流脓、肿物迅速增大等现象,应及时就医。
2.生活管理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并注意放平心态配合治疗,做好患处皮肤卫生,避免经常摩擦增加感染概率。
3.定期复查
患者平时应注意定期复查淋巴和肝脏超声、骨核素扫描等,帮助了解病情恢复情况。
颗粒细胞瘤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体检等方法预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规律饮食、适当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预防疾病。
2.积极治疗原发病
存在肠道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等人群应积极配合早治疗,能够降低发病率。
3.定期体检
存在不良环境接触史、饮食不规律、家族史等人群应注意定期体检,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颗粒细胞瘤的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等。
1.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发现单个或多个皮肤隆起肿物、存在一定压痛感、质地较硬,有助于诊断疾病。
2.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是较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检查可见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等指标明显升高。
3.病理检查
医生取局部活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后发现较大的肿瘤细胞、呈巢状或带状生长,免疫组化提示S100蛋白、CD68等指标为阳性,能够辅助诊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