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血管瘤主要是指患者骨骼内的血管组织被正常的内皮细胞覆盖后发生了瘤样增生改变,起源于血管但是发生在患者的骨骼内,是一种良性肿瘤。
女性是骨血管瘤的好发人群,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其患病率也会随之增加。患者发生骨血管瘤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肢体感觉麻木、头痛、运动障碍、无痛性包块等不适症状。部分患者即便未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也可能会出现自行愈合的情况,该疾病无明显的并发症。
骨血管瘤的症状有疼痛、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疼痛性包块等。
1.疼痛
患者发生骨血管瘤的情况后,血管瘤向其颅内膨出时,可对其脑组织产生刺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疼痛的症状。
2.肢体麻木、运动障碍
患者发生椎体血管瘤的情况时,由于椎体塌陷,肿瘤组织可对其椎管内的神经产生刺激或压迫,患者此时可能会出现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症状。
3.疼痛性包块
患者发生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情况后,如果其出现颅骨外板损伤的情况,肿瘤组织可对骨膜产生刺激,使其出现疼痛性包块。
骨血管瘤主要是由于外伤、先天发育畸形、血液循环不畅等原因引起的。
1.外伤
患者发生外伤的情况时,可造成其皮下和骨骼内的血管出现损伤,如果患者在血管重建的过程中出现异常表现,可导致其发生骨血管瘤的情况。
2.先天发育畸形
患者处于胚胎时期时,胚叶异常增生的毛细血管或海绵状血管可出现发育畸形的情况,造成血管发生错构性病变,患者此时也会发生骨血管瘤。
3.血液循环不畅
患者骨骼内的血液出现循环不畅的情况时,易引起静脉曲张,从而导致其骨骼内血管的结构发生异常改变,引发骨血管瘤的形成。
骨血管瘤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出现消极情绪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局部出现无痛性肿块、疼痛等不适症状时,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防止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对疾病的恢复产生影响。
2.病情加重
患者病情加重,导致其出现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表现时,需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使其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
3.出现消极情绪
骨血管瘤导致患者出现两侧肢体不等长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此时患者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使其双侧肢体恢复等长关系。
骨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的双下肢骨骼内有血管瘤形成时,应该尽量减少活动,尽量卧床休息,防止其因为运动过度而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2.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采用脊柱肿瘤摘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减轻肿瘤组织对神经根、脊髓等产生的压迫,缓解患者骨骼局部疼痛、运动障碍等症状,促使其脊髓功能恢复正常。患者还可以采用动脉栓塞术的方法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减轻其出血的症状。
3.放射治疗
患者可以用高能射线对局部进行照射,杀灭其体内的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有助于促进其病情的恢复。
骨血管瘤日常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饮食均衡、定期复查等。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严格禁止熬夜,以免其病情进一步发展,对疾病的预后产生影响。
2.保证饮食均衡
患者平时还需要保证营养均衡,增加维生素、蛋白质以及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帮助提高机体抵抗力。
3.定期复查
患者还应该遵医嘱定期复查,方便医生及时了解其病情的恢复情况,早期发现病情复查,控制病情的发展。
临床上并没有可以预防骨血管瘤的方法,但是定期体检、增强体质、避免外伤等方法可以早期发现疾病或降低患病的风险。
1.定期体检
人体日常生活中应该定期体检,观察其骨骼内血管的生长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骨血管瘤,及时控制病情的进展。
2.增强体质
人体平时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加强运动等方法增强体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发生骨血管瘤的概率。
3.避免外伤
人体平时进行滑冰、踢足球等运动时,应该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受到外伤,防止血管在恢复过程中出现发育畸形的情况。
骨血管瘤的诊断方法是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医生可以观察其是否存在椎弓根变宽以及椎板变厚的情况,从而进行初步判断。
2、CT检查
CT检查对于诊断椎体血管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如果患者进行CT时出现骨质硬化、点状粗大的骨小梁等表现,一般可以初步确诊骨血管瘤。
3、磁共振检查
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时,医生能够清楚地看到骨血管瘤的边界、破坏方式以及病灶周围软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判断其病情的轻重程度。
二、病理学检查
患者进行病理组织活检检查时,医生可看到肿瘤组织呈现为红色,无包膜包裹、边界清楚,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形态与毛细血管相似的单一管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