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癌是指起源于十二指肠的恶性肿瘤。
十二指肠癌病因尚不明确,多与肠液酸碱度、消化液分泌紊乱有关,该疾病较为罕见,好发于26岁到83岁的人群,患者可出腹痛、黄疸、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常伴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等表现。临床上根据肉眼形态将其分为息肉型、溃疡型、环状溃疡型、弥漫浸润性等类型,其表现不典型,诊断相对较难,误诊率高,需提高警惕,以防耽误病情。
十二指肠癌可出现腹痛、黄疸、恶心、出血等症状。
1、腹痛
十二指肠组织出现恶性增生,牵拉周围组织以及神经,可引起腹痛的情况。
2、黄疸
若病灶位于乳头部分,病灶堵塞壶腹部,可引起梗阻性黄疸,机体出现皮肤发黄的情况。
3、恶心
若癌肿堵塞肠道,影响食物的消化,可引起消化不良,机体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4、出血
癌肿生长过程中会损伤十二指肠黏膜下的血管,血管破损,血液可通过肠道、口腔排出,机体可出现黑便、呕血等现象。
十二指肠癌病因尚不明确,多与肠液酸碱度、消化液分泌紊乱以及良性息肉等有关。
1、肠炎酸碱度
十二指肠可分泌肠液,若肠液酸碱度过高对肠道损伤较重,易导致局部黏膜出现恶性增生。
2、消化液分泌紊乱
若患者体内的胃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分泌紊乱,会引起十二指肠组织出现恶性病变,出现十二指肠癌。
3、良性息肉
若患者十二指肠处存在良性息肉,息肉长期受到刺激,其可能会出现恶变。
十二指肠癌的就医指征有出现黄疸、出现出血表现、出现昏迷等。
1、出现黄疸
若皮肤黏膜、巩膜等部位发黄,且伴有腹痛,此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2、出现出血表现
近期出现了呕血、黑便、腹部剧痛等不适症状,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3、出现昏迷
若呕血过多或出现排血的情况,导致机体出现了昏迷、休克等现象,需立即送医诊治。
早期可前往消化科、内科进行检查,若确诊为十二指肠癌,可前往肿瘤科进行治疗。
十二指肠癌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
十二指肠癌患者饮食上需做到营养均衡,切勿偏食、挑食,提高机体免疫力,呕血、黑便严重者需禁食,以防加重机体失血的情况。
2、药物治疗
患者腹痛时可口服盐酸曲马多片、盐酸吗啡片等药物来止痛,可使用盐酸伊立替康注射液、氟尿嘧啶注射液等药物来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延缓病情进程。
3、手术治疗
患者可采取胃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手术方式来切除病灶,避免癌细胞出现转移。
十二指肠癌日常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科学饮食、定期监测等。
1、保持心情舒畅
患者家属需积极引导,给患者树立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有利于后续治疗。
2、科学饮食
饮食上需忌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戒烟、戒酒,养成定时进食的习惯,切勿暴饮暴食。
3、定期监测
日常需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定期前往医院复诊,进行肝肾功能检查,并观察病情进展,避免癌症出现复发、扩散等情况。
十二指肠癌可通过定期体检、规律作息、保持情绪稳定等方式进行预防。
1、定期体检
若家族中有人曾患过该疾病,则自身患病风险较大,需定期体检,便于早发现早治疗。
2、规律作息
日常养成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增强机体体质,降低患病几率。
3、保持情绪稳定
机体情绪紧张时易导致十二指肠出现应激性溃疡,日常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可降低十二指肠癌的发病几率。
十二指肠癌可通过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
1、内镜检查
患者可进行内镜检查,通过内镜直接观察十二指肠部位的黏膜表现以及是否出现增生,若存在异常增生,患病几率相对较高
2、影像学检查
患者可进行CT检查,来观察肿瘤的浸润程度、位置、大小以及有无扩散,了解病情严重程度,便于后续治疗
3、病理学检查
内镜检查时可采集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如组织细胞出现异常分化、增殖,则可诊断为十二指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