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起源于真皮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多见于青年、中年男性。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外伤、放射线刺激、遗传等因素有关。发病后可出现皮肤结节、硬化斑块,后期结节可出现增多、相互融合,伴有破溃、渗出、疼痛等表现,多出现在躯干、四肢近端、头颈等部位。部分严重者可能出现机体衰竭,少数患者出现转移,病变可波及肺部。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通常会出现皮下结节、疼痛、溃疡等症状。
1、皮下结节
由于真皮组织出现增生,皮肤下会出现结节,多位于躯干、头颈部、四肢近端等部位,早期结节较小,质地坚硬,呈肉色,后期结节可逐渐增大、融合,表面呈红色、蓝色。
2、疼痛
肿瘤周围的神经受到压迫、侵犯,导致局部出现疼痛,较为轻微。
3、溃疡
若后期肿瘤生长过快,导致局部皮肤出现溃疡,伴有渗出物,渗出物可呈脓性。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外伤、放疗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由于遗传因素导致染色体基因片段出现融合,可产生融合蛋白,诱发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2、外伤
局部皮肤由于手术、灼烧等引起损伤,后期可形成瘢痕,出现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可能性增高。
3、放疗
若进行放疗,皮肤受到放射线长时间照射,可能导致真皮组织出现异常分化、增生,引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若皮肤出现异常结节,且持续生长,伴有疼痛、破溃、化脓等表现,需积极就医诊治。
若肢体近端、前胸、颈部等部位出现原因不明的硬结,隆起于周围皮肤,且结节数量出现增多,并相互融合,呈褐色、棕色、红色等颜色,伴有轻微的疼痛、溃疡等表现,且出现脓性分泌物,需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诊治。
患者可前往皮肤科就诊,若确诊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后期可前往肿瘤科进行治疗。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疗、物理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1、药物治疗
使用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等药物进行靶向治疗,使瘤体缩小,避免病情持续恶化。
2、手术治疗
采取局部切除术将瘤体切除,若周围肌肉、静脉等受到累及,可进行扩大切除术,将累及组织去除。
3、放疗
使用放射线照射肿瘤部位,抑制细胞的生长,有利于手术的进行。
4、物理治疗
通过冷冻消融术使病变组织坏死,杀灭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日常应该注意合理饮食、保持皮肤卫生、避免外界刺激、合理作息等。
1、合理饮食
日常可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戒烟禁酒,适当饮水,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2、保持皮肤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出汗后及时擦拭,更换衣物,避免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以免滋生细菌,引起感染。
3、避免外界刺激
外出时做好防晒,避免紫外线刺激皮肤,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皮肤受到的摩擦。
4、合理作息
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不可长时间熬夜,保持情绪稳定,可适当运动,有利于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目前暂无有效预防措施,可通过避免皮肤外伤、定期检查等方式降低患病风险。
1、避免皮肤外伤
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刀具、针具等尖锐物品,运动过程中需佩戴防护工具,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降低皮肤损伤的概率,以防诱发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2、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观察皮肤有无异常病变,日常需注意皮肤表现,若出现不明肿块、破溃、流脓等现象,需立即就医。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可通过体格检查、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视诊发现躯干、四肢近端出现硬质结节,形状不规则,呈红色、褐色,且持续增大,患病可能性较大。
2、病理学检查
采集局部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了解疾病细胞有无异常分化,部分可见真皮细胞呈螺旋状、梭状排列,皮下脂肪呈蜂窝样分布,可做出诊断。
3、影像学检查
若存在转移可能,可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了解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侵犯范围,便于后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