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是指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将其分为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与55岁以上人群,非霍奇金淋巴瘤在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高。发病通常与感染、免疫功能下降、遗传等因素有关,患者通常会出现淋巴结肿大、消化不良、干咳、胸痛等症状,部分可伴有多汗、皮肤瘙痒、体重下降等表现,可出现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
恶性淋巴瘤通常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咳嗽胸痛、消化不良、吞咽困难、体重下降等症状。
1、淋巴结肿大
恶性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可出现异常增生,导致机体多处淋巴结出现肿大,可相互粘连、融合。
2、咳嗽胸痛
若淋巴瘤侵犯肺部、胸膜,可出现刺激性干咳,并自觉胸痛,咳嗽时疼痛明显。
3、消化不良
若胃肠道受到侵犯,导致消化功能异常,出现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后期可出现腹痛、腹泻、黑便等症状。
4、吞咽
若纵膈处的淋巴结出现肿大,可能压迫食道,导致食道狭窄,食物无法正常通过,出现吞咽困难。
5、体重下降
淋巴细胞恶性增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体内储存的脂肪、蛋白质等减少,引起体重下降。
恶性淋巴瘤的基础病因是遗传、病毒感染、免疫异常,环境因素、电离辐射等因素可诱发恶性淋巴瘤。
一、基础病因
1、遗传
恶性淋巴瘤具有家族聚集倾向,若父母患病,自身患病可能较大。
2、病毒感染
感染EB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可增加恶性淋巴瘤出现的风险。
3、免疫异常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二、诱发因素
1、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剂,发病风险较常人增高。
2、电离辐射
长期受到电离辐射,淋巴细胞出现异常增生的可能性增加,患病风险与吸收辐射剂量呈正相关。
恶性淋巴瘤的就医指征有淋巴结部位出现肿块、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体重大幅下降等。
1、淋巴结部位出现肿块
腹股沟淋巴结、腋窝下淋巴结等部位出现肿块,按压时不伴有疼痛,肿块可自由推动或与周围组织粘连,需积极就医。
2、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
近期出现发热,但原因不明,体温无法自行恢复正常,应及时就医诊治。
3、体重大幅下降
短时间内体重下降明显,且未进行减肥节食,需前往医院就诊。
恶性淋巴瘤可采取放疗、化疗、其他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1、放疗
使用电离辐射直接照射肿瘤,使其坏死,避免出现扩散、转移。
2、化疗
使用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等药物进行化疗,可以杀死肿瘤细胞,控制病情发展。
3、其他治疗
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恢复骨髓的造血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可抑制体内的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免疫疗法激活体内T细胞,使其攻击、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目的。
恶性淋巴瘤日常需注意饮食、加强卫生护理、科学运动、监测病情发展等。
1、饮食
日常需遵循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原则,避免进食腌鱼、泡菜等食物,部分患者存在吞咽、消化障碍,不可进食坚硬食物。
2、加强卫生护理
室内定期消毒杀菌,呕吐后及时清洁口腔,化疗患者保持皮肤干燥清洁,以防继发感染。
3、科学运动
适当进行健身运动,增强体质,病情严重者需卧床休息,以防出现跌倒损伤。
4、监测病情发展
注意监测生命体征,了解机体情况,定期复诊,观察病情进展。放疗、化疗期间需监测血象改变,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等表现。
恶性淋巴瘤可通过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加强安全防护、定期体检等方式进行预防。
1、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除草剂、重金属等物质,不可频繁进行放射线相关检查,降低患病风险。
2、加强安全防护
若工作需求要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应佩戴相关防护设备,严重遵循操作规范,避免患病。
3、定期体检
存在家族史者,需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机体异常,若出现异常肿块、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恶性淋巴瘤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视诊发现淋巴结出现增大,且伴有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患病可能性较大。
2、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检查,若发现血细胞计数异常,且血沉增快,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提示患病。
3、影像学检查
进行CT检查,可观察腹部、盆腔等部位淋巴结是否出现增生,并且可了解病变波及范围,明确疾病分期。可通过磁共振成像、超声等检查实质性器官与浅表器官,辅助诊断。
4、病理学检查
采取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若发现淋巴细胞出现异常分化、增殖,可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