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癌是指盆腔内的脏器组织出现癌变,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
盆腔癌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群体,发病通常与遗传、环境因素、激素水平异常、病毒感染等有关,发病后可能出现腹部肿块、消瘦、阴道异常出血、阴道异常排液等症状,若病情持续发展,癌细胞可出现扩散、转移,累及多个系统,引起全身多器官衰竭。该疾病治疗难度较大,且后期易出现复发,通常无法完全治愈。
盆腔癌包括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需根据具体病情分析症状。
1、宫颈癌
宫颈黏膜受到癌细胞侵蚀,脆性增加,可出现接触性出血,局部组织坏死、导致阴道出现米汤样、脓性排液,带有恶臭味,随癌肿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可出现肛门坠胀感、尿频等症状。
2、卵巢癌
患者腹部出现包块,若合并腹水,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由于癌肿生长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患者体重大幅下降,若癌肿出现坏死、感染,可引起发热、乏力等表现。
3、子宫内膜癌
癌细胞侵袭子宫内膜可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脱落,引起月经紊乱,绝经者可出现阴道出血,继发感染者出现脓血样分泌物,伴有腹痛、消瘦等症状。
盆腔癌的出现通常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HPV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
1、遗传因素
若上一代直系亲属患有盆腔癌,则自身患病风险高于正常人群。
2、激素水平异常
卵巢功能障碍或长期服用雌激素,可导致自身激素水平增高,卵巢上皮、子宫内膜在激素的刺激下可出现异常增殖,导致发病。
3、HPV感染
若感染HPV,且长期存在高危感染行为,宫颈黏膜受刺激可出现异常分化、增殖,出现癌变。
4、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酗酒,或进食高脂食物,可导致患病风险增高。
盆腔癌的就医指征有出现阴道异常出血、腹部出现不明肿块、阴道分泌物异常、体重大幅下降等。
1、出现阴道异常出血
已经绝经的女性出现阴道出血,未绝经的女性月经出现异常,需要就医检查。
2、腹部出现不明肿块
下腹出现肿块,原因不明,且肿块逐渐增大,伴有持续的腹部不适,要积极就诊。
3、阴道分泌物异常
阴道出现脓血样、米泔水样分泌物、且伴有异味,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4、体重大幅下降
短期内体重下降明显,身形消瘦,应立即就医。
盆腔癌可采取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控制病情发展。
1、手术治疗
早期患者病灶较为局限,可通过宫颈锥切术、子宫切除术、卵巢切除术等切除病灶,并清扫波及的淋巴组织。
2、化疗
若处于中晚期,癌细胞出现转移、扩散,可使用紫杉醇、顺铂、卡铂、博来霉素等药物进行化疗,可以杀灭癌细胞,避免病情持续恶化。
3、放疗
使用放射线照射病灶,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使癌肿体积缩小,为手术创造条件,还可用于术后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盆腔癌日常应注意饮食、保持心情舒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监测病情等。
1、饮食
日常饮食需营养均衡,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增强体质,戒烟戒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保持心情舒畅
保持情绪稳定,树立治疗信心,可适当参加社交活动,转移自身注意力,避免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
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加强个人卫生护理,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4、监测病情
定期复诊,日常观察自身症状,若出现腹痛、阴道异常出血、分泌物异常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盆腔癌可通过科学用药、定期体检、接种疫苗等方式进行预防。
1、科学用药
药物需在医生建议下使用,切忌自行使用雌激素类药物,以防影响机体内分泌。
2、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妇科体检,若存在家族史或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需增加检查频次,及时发现异常病变,部分相关基因突变携带者,若无生育需求,可将子宫、附件等进行切除,避免发病。
3、接种疫苗
接种HPV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抵御HPV的感染,可降低宫颈癌出现风险。
盆腔癌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方式做出诊断。
1、体格检查
触诊发现盆腔存在异常包块,子宫形态稍软,可能患病。
2、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CT、PET-CT等检查了解盆腔内器官形态,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肿块,且可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以及是否转移。
3、实验室检查
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通过CA125、CA153、CEA等计数辅助诊断。
4、病理学检查
采取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细胞是否出现异常分化,可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