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肿瘤一般是指发生在患者小肠部位的良性或恶性肿瘤性疾病。
小肠肿瘤好发于男性,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发生小肠肿瘤的情况时,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便血、乏力等不适症状,若不及时控制小肠肿瘤的生长,则会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根据小肠肿瘤的来源进行分类,可以将本病分为上皮源性和间质源性小肠肿瘤。
小肠肿瘤的症状有腹痛、腹部包块、肠道出血等。
1.腹痛
患者发生小肠肿瘤的情况时,肿瘤可能会对周围的组织造成压迫,引发腹痛症状,表现为隐痛、胀痛或剧烈绞痛。
2.腹部包块
随着病情发展,肿瘤细胞可不断在小肠内生长,形成体积较大的肿块,导致患者出现腹部包块的症状,肿块的活动度较大。
3.肠道出血
肿瘤组织血管丰富且质地较脆,患者小肠内的食物残渣与肿瘤产生摩擦时,可能会造成肿瘤损伤,使其出现肠道出血的症状。
小肠肿瘤可能是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调、慢性炎症刺激等原因造成的。
1.遗传因素
MYH基因相关性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疾病具有遗传倾向性,患者的一级亲属患该疾病时,可能会导致其发生小肠肿瘤的风险增加。
2.肠道菌群失调
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时,体内的有害菌群数量增加,可能会造成肠道功能异常,引起小肠肿瘤。
3.慢性炎症刺激
患者患有肠道炎症性疾病时,炎症因子可不断刺激肠黏膜,肠黏膜可出现炎症性病变,导致小肠肿瘤发生。
小肠肿瘤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确诊小肠肿瘤。
2.病情加重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低热、消瘦、乏力等表现时,应警惕病情加重,需要尽快到医院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引起并发症
患者发生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时,应当立即去正规的医院治疗本病,促进小肠功能恢复。
小肠肿瘤的治疗方法是一般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应该保持情绪稳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小肠肿瘤,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食或饮用生水。
2.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采用肿瘤切除术、肠段切除吻合术等手术,切除病灶组织和病变的肠管,维持小肠的功能。
3.药物治疗
如果小肠肿瘤的性质为恶性,患者可以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注射用丝裂霉素、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等药物,杀灭肿瘤细胞,避免转移或扩散。
小肠肿瘤日常应注意合理膳食、心理调节、病情监测等。
1.合理膳食
患者术后应该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饮食以面条、米粥、鱼肉、鸡蛋等清淡且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
2.心理调节
小肠肿瘤为恶性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安、恐慌等负面情绪,应该及时调节,树立战胜小肠肿瘤的信心,避免病情加重。
3.病情监测
患者术后应当观察腹痛、黑便等症状是否好转,若持续未好转甚至加重,则表示病情变化,应当立即就医。
预防小肠肿瘤的方法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肠道疾病、遵医嘱用药等。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人体平时应该注意饮食健康和卫生,尽量少吃炸鸡、酱菜等食物,将食物清洗干净后食用,切忌食用生食。
2.积极治疗肠道疾病
人体患有克罗恩病、结核性肠炎等肠道疾病时,需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减轻肠黏膜受到的刺激,预防小肠肿瘤。
3.遵医嘱用药
人体平常还应该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忌滥用药物,以防肠黏膜发生炎症反应,避免小肠肿瘤的情况发生。
小肠肿瘤的诊断方法是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
一、实验室检查
检查发现患者血液中的五羟色胺浓度升高或尿液中的五羟吲哚乙酸水平升高时,提示小肠肿瘤发生,有助于明确小肠肿瘤的性质。
二、影像学检查
1、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患者通过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能够观察小肠的形态,明确有无肠腔异物、小肠梗阻、小肠狭窄等异常情况,可以帮助诊断小肠肿瘤。
2、CT检查
CT检查可以显示小肠内肿块的大小和形态,进一步确定肿瘤的性质,同时还能够显示腹腔内其他脏器的受累情况。
3、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
患者可以在小肠非活动性出血期进行该项检查,根据造影剂的分布情况,可以确定异常的肿瘤血管或肿瘤轮廓,确诊小肠肿瘤。
三、内镜检查
1、纤维内镜检查
纤维内镜可以直接观察患者肠腔内的情况,明确肿块是否存在出血、糜烂等表现,对诊断十二指肠降部以上的肿瘤有较高的灵敏度。
2、胶囊内镜检查
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时,不仅可以发现病灶组织,还能够寻找隐性的消化道出血灶,可以提高小肠肿瘤的确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