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癌是起源于外阴部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官和前庭大腺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较为少见。
外阴癌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表明可能与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外阴硬化性苔癣等有关。发病后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大多患者以外阴持续瘙痒、疼痛、外阴肿块、溃疡等为主要表现。外阴癌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可以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肿瘤分期等情况选择个体化放化疗方案做辅助治疗。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外阴癌典型症状有外阴瘙痒、外阴肿物以及溃疡和疼痛、转移症状等。
1、外阴瘙痒
患者会有长时间持续性的外阴瘙痒感。
2、外阴肿物
女性大阴唇、小阴唇、阴蒂等部位会有结节状、菜花状、溃疡状等形态各异的肿物。
3、溃疡和疼痛
肿物合并有感染时,局部会疼痛、渗液、出血等表现,且还会有丘疹或外阴黑色素沉着等表现。
4、转移症状
癌肿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时,体表检查可扪及一侧或双侧腹股沟有增大、质地坚硬、固定的淋巴结。若是肿瘤侵犯尿道或直肠,还会有尿急、尿频、血尿、便秘、便血等症状。
外阴癌的发病原因与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免疫力下降、其他疾病等有关。
1、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
长期持续性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会造成外阴上皮内瘤变,从而发展为外阴癌。
2、免疫力下降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是感染HIV的患者会因为免疫力降低、免疫力缺陷等因素很难清除体内感染的人乳头瘤状病毒,导致感染很快进展成浸润性疾病,增加外阴癌的发病几率。
3、其他疾病
如硬化性苔藓、梅毒、尖锐湿疣等外阴非肿瘤性上皮病变、性传播疾病等均会导致外阴皮肤及黏膜受损,发生红肿、溃疡及变性,增加外阴癌的发病风险。
当女性发现自己外阴部位,如大阴唇、小阴唇、阴蒂或前庭大腺部位有痛性结节伴有明显瘙痒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其次,若女性发现自己有持续数月以上的外阴瘙痒症状或是外阴皮肤黏膜有经久不愈的糜烂、白斑等症状时,需要进一步到妇科就诊,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另外,有过高危性生活史后发现自己外阴有无痛性溃疡症状的女性也要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症状、体征及人乳头瘤状病毒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
确诊是外阴癌的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术后需要保证膳食营养均衡,定期就医复查。
外阴癌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均衡饮食,保证规律作息,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及时更换内裤,保证外阴的清洁、卫生。
2、手术治疗
外阴癌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有广泛外阴切除术、改良广泛外阴切除术等。
3、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通常作为外阴癌手术前、术后辅助治疗的一部分,术前治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有助于完全切除病灶,提高手术疗效;术后治疗可以控制癌细胞的增殖,提高预后效果。
4、化学治疗
单纯化学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可以与手术及放射联合治疗,有助于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常用的化学药物有卡莫司汀、顺铂、长春碱等。
外阴癌患者日常要注意做好生活管理、保持良好心态、定期就医复查等。
1、做好生活管理
日常避免吸烟、饮酒,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以及富有营养为主,有助于补充营养增强自身免疫力;避免吃过期、变质以及过冷、过热的食物。
2、保持良好心态
心态平和有助于疾病恢复,避免长时间处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中;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运动放松心情。
3、定期就医复查
患者接受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术后第一年每1-3个月随访一次;术后第二年每3-6个月随访一次;术后三年每年随访一次。
外阴癌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通过接种HPV疫苗、正确使用安全套、戒烟、积极治疗外阴慢性炎症以及定期体检等方式有助于预防外阴癌。
1、接种HPV疫苗
女性可以根据自己年龄、需求选择合适的HPV疫苗类型进行接种,可以降低感染人乳头瘤状病毒的几率。
2、正确使用安全套
性生活期间全程、规范的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性传播疾病,如梅毒、尖锐湿疣的风险。
3、戒烟
避免吸烟或长时间处于二手烟环境中。
4、积极治疗外阴慢性炎症
存在慢性外阴瘙痒、外阴硬化性苔癣等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遵医嘱通过用药及手术等方式治疗。
5、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中老年女性。
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方式可以诊断外阴癌。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查体可明确外阴部位肿物大小、形态、浸润的深度以及是否累及尿道、阴道等其他部位。
2、实验室检查
主要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如鳞状细胞癌抗原,结果为阳性可以做诊断依据。
3、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可以明确肿瘤是否存在转移。
4、病理检查
针对可疑病变取适量活检送病理检查可以做为确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