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黏膜上的一种疾病,属于消化道恶性肿瘤,3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有所上升,可分为多种类型。
结肠癌的发生与低纤维饮食、微量元素缺乏、遗传因素、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根据大体分类,包括溃疡型结肠癌、隆起型结肠癌、浸润型结肠癌;根据组织学分类,包括腺癌、未分化癌、鳞腺癌;根据疾病分期可分为早期、Ⅱ期、Ⅲ期、Ⅳ期。
结肠癌患者通常会出现体重下降、大便性状改变、腹胀等症状,分析如下:
体重下降
结肠癌会导致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减弱,会引起消化不良,从而出现体重下降、身体消瘦等症状。
大便性状改变
结肠癌会导致患者肠道蠕动异常,且癌细胞恶性增殖对结肠黏膜造成刺激,会导致黏液性血便、稀便、大便干燥等大便性状改变的情况。
腹胀
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可能会堵塞肠腔,导致肠腔狭窄,大便难以通过肠道,则易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
结肠癌病因比较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饮食因素、遗传因素、化学致癌物等,分析如下:
饮食因素
若机体长期低纤维、高蛋白、高脂饮食,或者体内缺乏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易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遗传因素
若家族中有人患有林奇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等家族遗传性疾病,直系亲属患有结肠癌的可能性较高。
化学致癌物
若机体长期接触亚硝胺及其化合物、甲基芳香胺等化学致癌物,也易诱发结肠癌。
结肠癌的就医指征包括出现异常症状、既往病史、存在原发疾病等,分析如下:
出现异常症状
若患者出现大便带血、黏液便、腹痛、腹泻、体重降低、身体消瘦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到医院肿瘤科、普外科、消化内科等科室就医。
既往病史
若患者存在结肠癌的病史,近期又出现大便性状以及性状改变的情况,考虑疾病复发,需及时就诊。
存在原发疾病
若患者本身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腺瘤、直肠息肉等疾病,出现腹胀、排出未消化完的食物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结肠癌患者可通过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等方法进行处理,分析如下:
手术治疗
患者可通过左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化疗
患者可使用化疗药物治疗,如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注射用奥沙利铂、盐酸伊立替康注射液等。
靶向治疗
患者可应用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瑞戈非尼片等药物进行靶向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患者使用靶向PD-1抑制剂、PD-L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结肠癌患者日常需注意饮食、调整心态、避免过度劳累等,分析如下:
注意饮食
患者需注意进食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鸭蛋、鸽子蛋、鹌鹑蛋、猪肉、鸡肉、鱼肉等,避免进食油腻的食物,如猪油、猪肥肉、炸薯条等,防止增加肠胃负担。
调整心态
患者平时还需注意积极调整心态,避免紧张、焦虑、抑郁等,出现不良心态后,需与他人沟通,必要时可进行正规的心理疏导。
避免过度劳累
患者还需注意休息,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或者剧烈运动,防止身体过度劳累。
可通过调整饮食、改正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方式预防结肠癌。
调整饮食
健康者需以高纤维、低脂的饮食为主,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避免长期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其次要多进食富含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的蔬果。
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健康人群应避免抽烟、熬夜等,每天坚持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游泳、打太极等。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存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需应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
可通过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出结肠癌,分析如下:
症状
若患者出现黏液便、便血、腹胀、腹痛、大便不成形、体重下降、身体消瘦等症状,怀疑是结肠癌的可能性较大。
实验室检查
患者可做大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可初步筛查出结肠癌。
影像学检查
患者需进一步做CT、结肠镜、超声、核磁共振、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出结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