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一般是指直肠脱垂,直肠脱垂主要是指直肠壁黏膜层或肠壁全层向肛门外移位的一种疾病。
直肠脱垂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直肠脱垂可能是腹压增加、肠套叠等原因造成的。患者发生直肠脱垂的情况时,可能会出现肛门失禁、便秘、出血、肛门坠胀感、肛门周围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若未及时治疗直肠脱垂,则会导致其出现直肠嵌顿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解除直肠嵌顿,则会造成直肠缺血、坏死。
脱肛指的是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症状有肛门失禁、出血、肛门坠胀感等。
1.肛门失禁
患者反复出现直肠脱垂的情况时,可能会造成肛门括约肌损伤,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引发肛门失禁症状。
2.出血
患者持续出现直肠脱垂的表现时,可造成直肠黏膜充血、水肿,使其出现出血的症状,表现黏液血便或便血。
3.肛门坠胀感
直肠脱垂造成患者的直肠黏膜受到压迫时,可能会导致直肠淤血水肿,此时则会出现肛门坠胀感。
脱肛被称为直肠脱垂,直肠脱垂可能是腹压增加、肠套叠等原因造成的,盆腔结构异常可能会诱发本病。
一、基本病因
1、腹压增加
便秘、搬抬重物可造成腹压增加,导致直肠前壁随着凹陷加深逐渐下移,促使直肠脱出于肛门之外。
2、肠套叠
患者反复出现直肠、乙状结肠套叠的情况时,可能会造成直肠向下移位,逐渐脱出肛门,导致直肠脱垂。
二、诱发因素
患者的直肠周围筋膜松弛,缺乏固定的机制时,可能会导致直肠向凹陷部位移动,诱发直肠脱垂。
脱肛的医学名称是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排便时发现肛门部位有肿物脱出,同时伴有疼痛症状时,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诊断,采取治疗措施。
2.病情加重
患者直肠脱垂的情况持续出现时,需要立刻去医院接受治疗,减少直肠脱垂的次数,避免出现肛门失禁的情况。
3.引起并发症
直肠脱垂导致直肠嵌顿的情况发生时,患者应当立即到医院解除嵌顿,防止出现直肠缺血性坏死的表现。
脱肛在临床上又称为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手术治疗、其他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应该保持情绪放松,在肛门周围涂抹润滑剂,按摩放松肛门括约肌,将脱垂的直肠回纳入肛门内。
2.手术治疗
患者需要进行直肠悬吊固定术,将直肠固定在肛门内,避免再次出现脱垂的情况,影响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3.其他治疗
患者通过生物反馈治疗和肛提肌训练,能够帮助直肠回纳,改善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减轻肛门失禁的症状。
脱肛即直肠脱垂,直肠脱垂日常应注意合理膳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等。
1.合理膳食
患者应该多吃莴笋、香蕉、菠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素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轻便秘的症状。
2.良好的生活习惯
患者排便后应当清洗肛门,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直肠脱垂加重。
3.加强锻炼
患者平时应该进行提肛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的力量,有助于减少直肠脱垂的次数,促进病情康复。
脱肛的专业术语是直肠脱垂,预防直肠脱垂的方法是避免重体力劳动、积极治疗慢性咳嗽、改善排便习惯等。
1.避免重体力劳动
女性平时应该尽量不要进行重体力劳动,少量多次搬抬物品,防止腹腔压力过大,预防直肠脱垂的情况发生。
2.积极治疗慢性咳嗽
女性存在慢性咳嗽的症状时,应当积极治疗该疾病,减少咳嗽的次数,避免腹压增加,防止出现直肠脱垂。
3.改善排便习惯
女性平常还需要改善排便习惯,尽量不要长时间蹲厕所,排便时切忌用力排便,降低直肠脱垂的患病率。
脱肛通常是指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诊断方法是肛门指检、蹲位用力排便检查、肛门镜检查、磁共振成像等。
1.肛门指检
患者可以通过肛门指检判断肛管、直肠下端是否存在肿块或异物,了解肛门收缩的情况,有助于初步了解病情。
2.蹲位用力排便检查
患者在蹲位时,进行用力排便的动作,若出现直肠脱出于肛门的症状,则可以诊断直肠脱垂。
3.肛门镜检查
患者进行肛门镜检查时,能够直接观察直肠末端是否存在脱垂、黏膜松弛、出血、糜烂等表现,帮助诊断本病。
4.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检查能够观察直肠的病变情况,不仅可以诊断直肠脱垂,还能够指导盆底重建手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