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和组织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小儿尿路感染好发于小儿,女童的患病率一般高于男童。小儿患病期间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尿痛、尿频、尿急、血尿、腰痛、乏力等症状。若不及时控制体温或尿路感染,则会导致小儿惊厥、肾积水、肾衰竭等并发症发生。小儿尿路感染的途径有直接感染、血行感染、上行感染以及淋巴道感染等。
小儿尿路感染的症状与病情急缓、患病年龄有关,具体如下:
一、急性小儿尿路感染
1、新生儿
新生儿发生尿路感染时,泌尿系统症状不明显,可能会出现发热、拒奶、腹胀、腹泻、面色苍白等不适症状。
2、婴幼儿
婴幼儿的尿路发生炎性病变时,可表现为体温升高、排尿时哭闹、尿频等。
3、儿童
上尿路感染时,儿童可出现寒战、乏力等不适;下尿路感染时,则会出现尿频、尿痛、尿急等症状。
二、慢性小儿尿路感染
患病时,小儿易出现间歇性发热、腰酸、口唇发白、甲床发白、头晕等不适症状。
小儿尿路感染主要是由于病原菌感染引起的,包皮过长、先天发育畸形等因素可诱发本病。
一、基本病因
病原菌侵犯尿路,在尿路生长繁殖,侵犯尿路黏膜或深层组织时,局部可发生炎症性病变,导致小儿尿路感染发生。
二、诱发因素
1、包皮过长
包皮过长时,容易藏污纳垢,污垢长时间在局部堆积,则会引起细菌感染,诱发本病。
2、先天发育畸形
小儿的尿路先天发育畸形时,可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导致尿液潴留,引发小儿尿路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程延长、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本病导致发热、体重不增、尿频等症状出现时,应该降低体温,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尿液排泄,缓解不适。
2.病程延长
患者出现间歇性发热、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时,应当及时补充营养,促进体力恢复,纠正贫血,缩短病程。
3.引起并发症
肾积水、肾衰竭、小儿惊厥等并发症形成时,需要排出积水,控制肾衰竭,及时处理惊厥,改善预后。
小儿尿路感染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小儿应该多喝水,多排尿,出现尿意时,需要及时排尿,尽量不要发生憋尿行为,以免加重感染,影响病情的康复。
2.药物治疗
小儿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环丙沙星片等药物,抑制细菌DNA的合成和复制,实现杀菌的目的。小儿还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等药物,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促进病情恢复。
3.手术治疗
尿路畸形或梗阻时,小儿可以进行经皮肾造瘘术,缓解不适,促进肾功能恢复。包皮过长时,则应该进行包皮环切术,充分暴露阴茎头,避免污垢堆积。
小儿尿路感染日常应注意病情监测、适量补充水分、合理膳食等。
1.病情监测
家长平时应注意观察小儿有无肌肉抽搐、眼球上翻等症状出现,若发现异常,则需要及时带小儿就医,及时控制病情。
2.适量补充水分
生活中可以适量补充水分,增加尿液的生成,促进排尿,有助于冲刷尿道,减少黏膜表面附着的细菌,减轻炎症反应。
3.合理膳食
保证饮食丰富、多样化,饮食规律,进食清淡的食物,适当多吃牛肉、红枣、橙子、柚子等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预防小儿尿路感染的方法有及时更换衣裤、加强体育锻炼、切除过长的包皮等。
1.及时更换衣裤
平时应该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及时更换内裤,保持局部清洁,减少细菌滋生,有助于预防小儿尿路感染。
2.加强体育锻炼
生活中可以适当进行慢走、骑自行车等运动,能够增强体质,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犯,降低小儿尿路感染的发病率。
3.切除过长的包皮
包皮过长时,应该及时切除过长的包皮,减少包皮垢的堆积,避免细菌繁殖,防止发生小儿尿路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一、体格检查
叩诊观察小儿有无腰部疼痛症状,触诊检查可以了解有无腹部包块、肾脏增大症状,初步诊断疾病。
二、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
观察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尿沉渣镜检可发现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
2、尿涂片检查
尿涂片检查能够明确小儿尿路感染的病因,每个油镜检查可见1个以上的细菌。
3、尿白细胞酯酶检查
尿白细胞酯酶检查可以确定白细胞的数量,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一般提示白细胞数量增多。
4、尿细菌培养
行膀胱穿刺术后,对抽取的尿液进行培养,若在培养皿中发现病原微生物,则可以确定致病菌和发病原因。
三、影像学检查
若本病反复发作,则需要进行B超检查,观察有无泌尿系统畸形或尿路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