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道下裂主要是指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畸形性疾病。
小儿尿道下裂好发于男性。患者患病期间易出现包皮过长或过短、蹲式位排尿、阴茎屈曲畸形、尿线变细等症状,如果不及时纠正畸形,则会引起不育症、异常勃起等并发症。小儿尿道下裂主要是由于尿道发育不良、双氢睾酮分布不足等原因引起的。根据尿道口的部位分类,可将本病分为阴茎头型、阴茎体型、阴茎阴囊型、会阴型。
小儿尿道下裂的症状有排尿困难、无法站立排尿、性行为障碍等。
1.排尿困难
包皮位于阴茎头背侧,形成帽状包皮时,可阻碍阴茎发育,造成阴茎头弯曲,导致尿道外口狭窄时,可引起排尿困难。
2.无法站立排尿
尿道外口位于阴茎体近端,同时阴茎弯曲症状明显时,可导致患者无法站立排尿,多数进行蹲式位排尿。
3.性行为障碍
尿道外口位于阴茎体和阴囊交界处,阴茎向腹侧弯曲情况严重时,患者可出现性行为障碍症状。
小儿尿道下裂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激素分泌异常等原因引起的,环境因素可诱发小儿尿道下裂。
一、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小儿尿道下裂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父亲患有本病时,后代发生小儿尿道下裂的可能性较大。
2、激素分泌异常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睾丸间质细胞产生刺激,促进睾酮分泌,若睾酮分泌不足,则会影响双氢睾酮的形成,导致小儿尿道下裂。
二、诱发因素
孕期处于辐射或被化工污染的环境中时,可引起胚胎发育缺陷,诱发小儿尿道下裂。
小儿尿道下裂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发育过程中出现阴茎弯曲、排尿困难等症状时,应该及时纠正畸形,解除包皮遮盖,减轻排尿不适。
2.病情加重
畸形严重,导致患者不能站立排尿时,需要进行干预,促进尿道正常发育,使其获得良好的预后。
3.引起并发症
不育症、异常勃起等并发症形成时,应当改善阴茎屈曲,促使尿道开口处于正常的位置。
小儿尿道下裂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家属应给予患者鼓励和关心,使其保持愉悦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保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进行小儿尿道成形术,尽量恢复正常的尿道开口,以便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
3.药物治疗
患者术后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青霉素V钾片、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抑制细菌的滋生和繁殖,防止术后感染。
小儿尿道下裂日常应注意伤口护理、科学饮食、加强沟通等。
1.伤口护理
术后应该保证伤口清洁,避免用脏污的双手触碰伤口,及时更换敷料、消毒,防止引起伤口感染。
2.科学饮食
平时可以适当增加鸡肉、鱼肉、牛肉等食物的摄入,补充蛋白质,有利于伤口恢复,缩短病程,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蒜等。
3.加强沟通
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以便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康复。
预防小儿尿道下裂的方法有避免近亲结婚、产前检查、避免接触危险因素等。
1.避免近亲结婚
避免近亲结婚,可以减少致病基因的遗传,降低家族遗传性疾病的发生,防止出现小儿尿道下裂。
2.产前检查
产前进行基因学检查,查看有无相关致病基因,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改善本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3.避免接触危险因素
孕期避免接触重金属、辐射等危险因素,以免胚胎发育出现缺陷,预防小儿尿道下裂出现。
小儿尿道下裂的诊断方法有触诊和视诊、内镜检查、腹部探查和性腺活检等。
1.触诊和视诊
触诊和视诊检查能够明确病变部位,可见尿道开口异常、尿道屈曲畸形、包皮异常等表现。
2.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以观察患者有无尿道畸形症状,同时检查是否伴有阴茎、睾丸畸形。
3.腹部探查和性腺活检
进行该检查时,可观察体内有无子宫、卵巢等器官,对本病和真性两性畸形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