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尿路感染主要是指革兰氏阴性杆菌侵犯泌尿系统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尿路感染好发于尿路畸形者、老年人等人群,女性患者常见。患者发病时,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腹部疼痛、排尿困难、血尿、发热、寒战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控制感染,则会造成感染扩散,引起肾乳头坏死、肾周围炎、肾周围脓肿等并发症。细菌性尿路感染的发生还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细菌性尿路感染的症状有尿路刺激征、排尿困难、血尿、发热、寒战、腰痛等。
1.尿路刺激征
发生细菌性尿路感染时,泌尿系统黏膜可出现炎症性病变,造成局部充血、水肿,引起尿路刺激征,患者可表现为尿频、尿痛、尿急等。
2.排尿困难
炎症因子对尿道黏膜、膀胱黏膜产生刺激时,可造成尿道黏膜狭窄,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症状。
3.血尿
病情加重,导致大量细菌滋生,炎症向周围的血管组织扩散时,可引起血管损伤,导致血尿。
4.发热、寒战
感染扩散至全身,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致热源后,可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引起发热、寒战等症状。
5.腰痛
细菌性尿路感染引起肾盂肾炎时,肾脏可出现病变,导致患者出现腰痛症状。
细菌性尿路感染的发生与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原因有关,遗传因素、经常憋尿可诱发该疾病。
一、基本病因
1、细菌感染
平时不注意个人卫生,导致细菌侵犯尿道时,细菌可在该部位繁殖、转移,引起细菌性尿路感染。
2、免疫力下降
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免疫系统无法抵抗病原菌侵犯,易形成细菌性尿路感染。
二、诱发因素
1、遗传因素
先天性肾脏发育不全、膀胱输尿管反流时,可影响尿液的正常排泄,滋生细菌,诱发本病发生。
2、经常憋尿
经常憋尿可造成尿道内压力变高,导致尿道内血液循环不畅,提高患病风险。
细菌性尿路感染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感染扩散、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疾病引起尿痛、尿急、排尿不畅等不适症状时,应该及时清除尿道内的细菌,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排尿不适症状。
2.感染扩散
感染向肾脏或全身扩散,引起腰痛、发热等表现时,需要控制感染,减轻腰痛症状,降低体温。
3.引起并发症
肾周围脓肿、肾乳头坏死等并发症形成时,应当引流脓液,去除坏死组织,减轻组织损伤,改善预后。
细菌性尿路感染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平时应该保证个人卫生,适当增加饮水量,促进排尿,冲刷尿道,减少细菌滋生,多休息,促进体力恢复,缓解不适。
2.药物治疗
患者应该遵医嘱使用头孢地尼胶囊、头孢克洛胶囊等药物,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患者还应该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片、罗红霉素分散片等药物,控制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细菌性尿路感染日常应注意病情观察、加强个人卫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
1.病情观察
系统治疗后,应该观察有无尿频、尿痛、腹部疼痛等症状再次出现,若出现,则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控制感染。
2.加强个人卫生
平时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裤,不要穿紧身裤,避免局部潮湿,利于细菌繁殖,加重病情。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细菌的侵犯,促进病情恢复。
预防细菌性尿路感染的方法有改善生活方式、及时补充水分、戒除不良习惯等。
1.改善生活方式
平常应该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体质,以便免疫系统抵抗细菌侵犯,预防细菌性尿路感染。
2.及时补充水分
天气炎热或出汗较多时,应该及时补充水分,泌尿系统可以正常进行新陈代谢,防止出现细菌性尿路感染。
3.戒除不良习惯
戒除憋尿的习惯,降低尿道压力,维持正常的尿道血液循环,有利于杀灭细菌,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细菌性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有尿常规检查、尿细菌性检查、超声检查、X线检查等。
1.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时,可见尿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若每高倍镜视野超过5个,则提示存在细菌性尿路感染。
2.尿细菌性检查
尿细菌性检查能够明确致病菌,细菌数超过105/ml时,就可以确诊疾病。
3.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有无尿路结石、尿路梗阻等情况,明确病因。
4.X线检查
X线检查能够明确感染的部位,若后尿道瓣膜感染,瓣膜上面的尿道扩大,则提示本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