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感染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侵犯皮肤破损部位,在局部繁殖引起的伤口炎症病变性疾病。
伤口感染无特定的患病对象。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伤口周围红肿、疼痛、皮温升高等症状以及发热、畏寒、呼吸困难、脉搏加快、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不及时控制感染,则会造成感染进一步扩散,从而导致其出现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表现。
伤口感染的症状包括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具体如下:
1.局部症状
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情况时,病原微生物可破坏伤口周围的细胞和组织,使其局部出现炎症反应,促进液体的分泌,从而导致其出现伤口发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分泌物增多、异味等不适症状;微生物不断向深层组织分泌毒素时,可使其出现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的情况,从而造成其伤口愈合缓慢。
2.全身症状
病原微生物对其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刺激时,其可能会出现体温调节中枢紊乱的情况,患者可表现为发热、畏寒、过度兴奋、脉搏加快、呼吸困难等。
伤口感染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伤口环境因素、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可诱发伤口感染。
一、基本病因
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从患者的伤口部位进入深层组织,并不断在其伤口部位繁殖时,可造成其局部组织出现炎性病变,从而导致其出现伤口感染的情况。
二、诱发因素
1、伤口环境因素
患者的伤口周围存在血肿、异物时,比较适合微生物的入侵,引起病原微生物感染,引发伤口感染形成。
2、免疫力低下
患者出现免疫力低下的情况时,无法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侵犯皮肤损伤部位时,可能会诱发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出现伤口发红、肿胀等不适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
2.病情加重
炎症从患者的伤口部位向其全身扩散时,需要立刻控制炎症的扩散,减轻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促进其病情的恢复。
3.引起并发症
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表现时,应该立刻进行抢救治疗,使其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伤口感染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可以用生理盐水对伤口部位进行冲洗,有助于保持伤口部位清洁、卫生,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促进伤口愈合。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药物,抑制其体内革兰氏阴性杆菌的繁殖,减轻伤口部位的炎症反应;患者还应该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替硝唑胶囊等药物,杀灭其体内的厌氧菌,从而改善其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
3.手术治疗
患者伤口部位有脓肿形成时,可以进行穿刺引流术引流脓液,有助于控制感染,加快伤口愈合的速度。
伤口感染日常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调整饮食、病情观察等。
1.保持伤口清洁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伤口部位清洁、卫生,避免接触污水或污物,防止其出现局部感染加重的情况。
2.调整饮食
患者平时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尽量避免食用虾、蟹等发物。
3.病情观察
患者平常应该注意观察伤口的恢复情况,若其伤口部位发红、肿胀的症状加重时,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预防伤口感染的方法有清洗消毒、注意个人卫生、控制基础疾病等。
1.清洗消毒
人体局部出现伤口时,可以使用过氧化氢溶液、聚维酮碘溶液对局部进行擦拭和清洗,防止病原菌的侵犯。
2.注意个人卫生
人体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个人卫生,使用干净的纱布对损伤部位进行包扎,有助于预防伤口感染。
3.控制基础疾病
人体患有糖尿病时,平时需要严格控制血糖,避免出现血糖波动过大的情况,降低伤口感染的患病率。
伤口感染的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等。
一、体格检查
1、视诊
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和伤口部位的皮肤、颜色以及分泌物进行观察时,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存在感染的情况,明确致病菌。
2、触诊
对患者进行触诊检查时,能够明确其是否存在体温升高、心率加快、脉搏增快的情况,确定感染的范围。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可以根据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判断其是否存在伤口感染的情况。
2、血生化
患者进行血生化检查时,能够了解其体内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水平,辅助判断其是否感染病原微生物。
三、病原学检查
1、微生物培养
对患者伤口部位的分泌物进行涂片培养检查时,能够明确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类型。
2、药物敏感试验
患者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时,可以为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依据,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