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阴疝主要是指患者盆腔内的筋膜、肌肉、结肠等组织,经其盆腔底部较为薄弱的肌肉间隙突出。
会阴疝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患者发生会阴疝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会阴部肿物、腹部疼痛、排便困难、直肠坠胀感以及排便不尽感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未及时治疗会阴疝,则会造成疾病反复发作,使其出现肠梗阻、排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会阴疝主要是由于患者盆底的解剖结构发生变化、肌肉组织发育不良而引起的。
会阴疝的症状有会阴部肿物、腹部疼痛、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等。
1.会阴部肿物
患者发生会阴疝的情况时,如果其处于站立位或出现腹压增大的情况,可造成盆腔内组织突出的表现加重,从而导致其出现会阴部肿物的症状。
2.腹部疼痛
患者的会阴疝逐渐增大时,可能会造成其腹腔内脏器向下压迫的症状加重,患者此时则会出现腹部疼痛的症状。
3.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
会阴疝对患者的直肠造成压迫时,可导致其直肠肠腔变窄,粪便无法顺利排出,促使患者出现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等不适症状。
会阴疝主要是由于解剖结构异常、肌肉发育不良、盆底筋膜组织损伤等原因引起的。
1.解剖结构异常
患者出现先天性道格拉斯窝变异的情况时,如果其腹腔压力增大,则会造成其盆底的筋膜组织向会阴部脱出,引发会阴疝形成。
2.肌肉发育不良
支撑患者盆腔底部的肌肉组织发育不良时,可造成其盆底的支撑力下降,患者出现慢性咳嗽、便秘等情况时,可导致其会阴部有疝块形成。
3.盆底筋膜组织损伤
妊娠、盆腔手术造成患者的盆底筋膜组织出现损伤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盆底变薄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会阴疝的情况。
会阴疝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腹腔压力升高后,会阴部出现肿物时,需要进行系统的治疗,控制疝囊的生长速度,防止增大的疝囊压迫直肠。
2.病情加重
患者出现排便不尽感、排便困难等表现时,应该立即进行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使其获得良好的预后。
3.引起并发症
患者出现排尿功能障碍、肠梗阻等并发症,需要立刻抢救治疗,有助于减轻其排便困难、腹部疼痛等不适症状。
会阴疝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保证手术部位清洁、卫生,手术部位避免沾水,防止其出现伤口感染的情况,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2.药物治疗
会阴疝一般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但是如果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的情况,则需要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胶囊、头孢地尼胶囊等药物,控制感染,防止炎症扩散。
3.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方法分离疝囊,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使其盆腔内的组织器官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促进病情恢复。
会阴疝日常应注意术后护理、合理膳食、定期复查等。
1.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需要注意观察伤口部位,如果局部出现红肿、渗血等异常表现,应该立即告知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合理膳食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适当多吃芹菜、黄瓜、鱼肉、豆腐等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维持机体的健康。
3.定期复查
患者还应当遵医嘱定期去医院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其手术伤口和病情的恢复情况,对疾病的恢复有良好的影响。
预防会阴疝的方法有避免多次妊娠、加强盆底功能锻炼、做好防护措施等。
1.避免多次妊娠
女性应该控制妊娠的次数,做好避孕和备孕计划,避免因为多次妊娠而出现盆底肌松弛的情况,从而引发会阴疝形成。
2.加强盆底功能锻炼
女性做完盆腔手术后,需要加强盆底功能的锻炼,有助于增强其盆底肌肉的力量,降低女性发生会阴疝的概率。
3.做好防护措施
女性怀孕期间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化学物质、放射线等有害物质,以免胎儿出现先天性子宫直肠陷凹向盆腔底部变深的情况。
会阴疝的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一、体格检查
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发现患者的大阴唇、肛门等部位存在质地柔软且平推后易回纳的肿物,咳嗽、便秘等因素造成患者腹压增高时,肿物突出的情况较为明显。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患者进行会阴部超声检查时,可以了解会阴部位肿块的大小、边界等情况,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
2、X线检查
如果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发现盆腔内存在固定扩张的肠襻阴影,则可以作出会阴疝的诊断。
3、CT检查
患者进行CT检查时,可能会在CT下看到盆底筋膜之间的软组织影,一般是小肠、大网膜等组织的影像。
4、动态MRI检查
患者进行盆腔动态MRI检查时,能够清楚地看到在用力排便的情况下,阴道后壁与直肠前壁之间会出现间隙,可在间隙内发现液体、腹膜、脂肪等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