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管内乳头状瘤主要是指发生在患者乳腺腺管内的一种良性肿瘤性隆起性病变,但是该疾病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
乳管内乳头状瘤好发于经产妇,以40-50岁的女性患者较为多见。患者发生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一侧乳头溢液、乳腺肿物、乳房胀痛、烦躁不安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可对其病情的预后情况产生影响。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进行分类,可将该疾病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的症状与疾病的类型有关,疾病类型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有所区别,具体如下:
1.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
患者发生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单侧乳头溢液、乳腺肿块、乳头疼痛等症状;患者的乳房发生炎性病变时,其还会出现发热、皮温升高、红肿等症状。
2.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
患者的疾病类型为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时,其可表现为间断性乳头溢液,液体的性质一般为血性或浆液性。
乳管内乳头状瘤主要是由于雌激素水平异常而引起的,精神因素、饮食不当等原因可诱发乳管内乳头状瘤。
一、基本病因
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增高时,可过度对其乳腺组织产生刺激,造成乳腺过度扩张,从而引起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导致患者发生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情况。
二、诱发因素
1、精神因素
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环境中或精神受到刺激时,其可能会出现内分泌失调的情况,进而诱发乳管内乳头状瘤。
2、饮食不当
患者日常生活中过量食用豆腐、黄豆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药物时,可造成其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出现变化,患者此时也会患有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出现乳房胀痛的症状时,需要及时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减轻其乳房胀痛的症状,促进其病情恢复。
2.病情加重
患者未及时治疗疾病,导致其出现病情进一步加重的情况时,应该立刻治疗乳管内乳头状瘤,有助于改善预后。
3.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乳头溢液、乳房肿块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时,也需要立刻就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
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患病期间应该多休息,减少机体消耗的能量,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注意劳逸结合,从而增强体质。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等药物,有助于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及时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能量,加快其病情的恢复。
3.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采用乳腺全切除术、乳房重建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维持患者乳房的美观,防止其出现抑郁、自卑等消极情绪。
乳管内乳头状瘤日常应注意自我监测、加强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1.自我监测
患者平时应该注意自我监测,观察自己是否存在乳头溢液的情况,如果发现自己的内衣上有溢液的表现,需要及时去医院告知医生。
2.加强运动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加强运动,进行打乒乓球、练瑜伽等运动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缩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整个病程。
3.保持良好的心态
患者平时还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于急躁、易怒,学会释放压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病情的恢复。
预防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方法有选择合适的内衣、控制体重、积极治疗基础病等。
1.选择合适的内衣
人体日常生活中应该选择合适的内衣,使其乳房得到较好的支撑和固定,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预防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
2.控制体重
人体平时还应该将体重和BMI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维持体内激素水平的稳定,降低其患有乳管内乳头状瘤的风险。
3.积极治疗基础病
人体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需要积极治疗该疾病,降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以免其出现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情况。
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方法有触诊检查、B超检查、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检查、乳腺导管造影检查、乳管镜检查等。
1.触诊检查
医生对患者的乳房进行触诊检查时,可以初步了解肿瘤组织的生长部位、大小等,查看其是否存在接触性疼痛的症状。
2.B超检查
患者进行B超检查时,医生能够根据检查结构对其乳腺内的肿物进行初步评估,如果医生在B超下看到扩张的导管和液性暗区,一般提示患者可能患有乳管内乳头状瘤。
3.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检查
医生对患者乳头处的溢液进行细胞学涂片检查时如果发现肿瘤细胞,则可以确诊乳管内乳头状瘤。
4.乳腺导管造影检查
患者进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时,医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其乳腺导管内的病变情况,并对肿瘤的性质进行判断。如果医生看到“杯口”状肿块影,管壁光滑,无浸润性病变的表现,肿瘤的性质则为良性。
5.乳管镜检查
患者进行乳管镜检查时,医生可以在乳管镜下清楚地看到患者乳腺管腔内的情况,如果发现黄色或红色的表面光滑的实质性肿块呈息肉样隆起性病变,但是周围的管壁并没有凹凸不平的表现,医生则可以作出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