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前突是指直肠下端前壁、直肠阴道隔或阴道后壁薄弱,导致直肠在长期粪便的压力下,呈现囊袋状向前突出的疾病。
直肠前突是造成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偶有男性发病。发病原因与女性分娩、排便异常、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患者会有排便困难、会阴部不适等典型症状。较轻的直肠前突可以进行保守治疗,但是无法治愈,症状严重者可以通过手术方式治疗,但存在一定复发几率。
患者日常需要调整饮食习惯,增加饮水量,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直肠前突的患者会有排便困难、会阴部不适等典型症状。
1、排便困难
直肠前壁由直肠阴道隔支持,若直肠阴道隔松弛,直肠前壁向前突出会导致排便期间直肠腔中高压的作用方向改变,由于压力朝向阴道,不是肛门口,因此患者主要表现为粪便排空不畅,盆腔内有坠胀感,肛门有阻塞感或是排便不尽感。患者需要用手协助排便,用手压迫肛周或手指伸入阴道,按压阴道后壁诱导排便或用手指插入直肠,将粪便抠出。
2、会阴部不适
患者通常会有会阴部坠胀感,部分患者还会有肛门部疼痛、便血等症状。
直肠前突的基本病因与分娩、排便异常、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1、分娩
女性在怀孕期间,胎儿过大、分娩期间应用产钳、会阴侧切等都会导致直肠前壁、阴道直肠隔、阴道后壁受损、变薄,造成直肠阴道隔松弛,使直肠前突。
2、排便异常
排便期间大便干结会造成患者用力排便,长期如此会导致直肠前壁、阴道后壁压力增大,导致局部软组织损伤,引起直肠前突。
3、内分泌
女性绝经后会因为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直肠隔部位的肌肉弹性纤维减少,强度减弱从而易发生直肠前突。
中老年女性出现排便困难、排气不全及肛门处梗阻感时需要及时就诊肛肠科就诊。
其次,若是患者出现明显的大便干结、有便血及肛疼痛或是不断加重的便秘和排便困难时,也要及时就诊肛肠科。另外,部分男性会因为前列腺疾病切除前列腺或直肠前壁,若术后有明显的排便困难,需要在肛周加压协助排便时也要及时就医。医生通过直肠指诊可以判断病情。
有症状的直肠前突均需要治疗,患者日常还要注意调整饮食,多吃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
直肠前突的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日常需要多吃含有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粗粮,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不低于2000ml。适当增加体育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2、药物治疗
直肠前突会造成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软化粪便,改善便秘症状,常用的药物有乳果糖、硫酸镁、聚乙二醇等。
3、手术治疗
经过饮食调节及药物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手术处理,常用的手术方式有经肛门吻合器直肠切除术、经阴道后壁切开修补术等。
直肠前突日常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
1、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饮食中纤维素及水分的摄入,有助于软化粪便,改善排便困难的症状。可以多吃新鲜的果蔬、谷物、粗粮等,减少精细面食的摄入。
2、适当运动
日常需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慢走、游泳、自行车等,可以增进肠道功能,有助于促进排便。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养成固定的排便习惯,有便意时及时如厕,避免憋便,不要有意延长两次排便的间隔。
调整日常饮食结构、锻炼盆底组织、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措施有助于预防直肠前突。
1、调整日常饮食结构
日常可以增加饮食中新鲜水果、蔬菜、粗粮的摄入,其中含有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同时要增加饮水量,可以缓解及预防便秘。
2、锻炼盆底组织
直肠前突多见于经产妇,女性产后需要进行规范的的盆底修复性锻炼,如提肛运动、凯格尔运动等,有助于提高盆底肌收缩能力,降低直肠前突的发生几率。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避免经常憋便,有便意时及时排便,以免粪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重吸收,造成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可以诊断是否存在直肠前突。
1、体格检查
医生会嘱咐患者保持膝胸位,通过直肠指诊触摸肛管上端的直肠前壁扣及易凹陷的薄弱区,让患者做用力排便的动作,如果该区向前下方突出呈袋装凹陷,可以确诊。
2、影像学检查
主要通过排粪造影检查,将造影剂注入患者直肠,通过X线可以观察患者肛管、直肠部位形态、功能是否正常,还可显示直肠前突的深度和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