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炎是指脐残端的细菌性感染,多见于新生儿,成人脐炎较少见。
脐炎的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症状轻的患者脐轮及脐周围皮肤会有红肿、渗液等症状。部分症状较重的患者会有脐周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增多、脐内组织腐烂伴有恶臭,甚至会引起腹膜炎、败血症等并发症。
脐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因此家长需要注意做好新生儿脐部护理,降低脐部发生感染的几率。
脐炎可以根据病程分为轻度脐炎、中度脐炎、重度脐炎,不同的病程阶段表现也会有所区别。
1、轻度脐炎
脐周通常没有红肿,患儿脐带根部会发红,脐内会有少量渗血或少量脓液凝结,通常没有全身症状。
2、中度脐炎
脐周围皮肤红肿,脐窝内会有脓性分泌物及臭味。患儿还会有厌食、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
3、重度脐炎
脐周围红肿明显,渗出脓液量较多,脐中心有出血、腐烂、恶臭等现象。患儿全身皮肤黄染加重,表情淡漠、拒奶,还会伴有局部脓肿、高热等症状。
脐炎的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其次,母亲在产前受到细菌感染、胎膜早破、新生儿脐部消毒不合格、断脐不当、羊水污染等情况都会增加脐炎的发生几率。
1、细菌感染
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脐带残端或是脐部破损皮肤引起的。
2、母亲在产前受到细菌感染
母亲在产前受到感染后,细菌会通过胎盘血行感染胎儿脐带,但是此种途径引发脐炎的几率较低。
3、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会增加细菌进入宫内感染的几率,从而引发新生儿脐炎。
4、新生儿脐部消毒不合格
家长不了解脐部护理常识,没有及时清理新生儿脐部凹陷的积水、污垢时,会导致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
5、断脐不当
断脐不当会导致脐窝内有血液或分泌物聚集,为细菌的定植和生长提供基础,从而引发新生儿脐炎。
6、羊水污染
断脐前没有对新生儿实施良好的脐带处理会导致黏附在脐带上的胎粪、羊水等物质通过脐带残端进入新生儿体内,引起脐炎。
家长发现新生儿脐带残端有明显的红肿、渗液等现象时需要及时携带其就医,给予处理。
其次,若发现患者脐部有红肿、分泌物增多或有肉芽肿时,需要立即就医给予清理、抗炎处理,以免病情进展为腹膜炎。若家长发现新生儿脐周有分泌物增多现象,且伴有发热、皮肤黄染等情况时,需要立刻就医,以免引起败血症。
日常应及时更换新生儿纸尿裤,避免尿液、粪便污染脐部。
脐炎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
1、一般治疗
平时注意脐部的清洁与干燥,脐带脱落前,避免脐带沾到水。
2、药物治疗
脐炎主要是感染所致,首先需要控制感染,可以使用3%双氧水溶液清洗至局部没有泡沫后用生理盐水洗净擦拭干净后,口服抗菌素治疗,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等。如果出现肉芽肿,可以使用硝酸银棒或1%硝酸银棒烧灼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氧气吹干,再同上进行抗感染治疗。
3、手术治疗
通常脐炎不需要手术治疗,若局部存在脓肿,可以通过手术切开引流。
针对脐炎患者需要做好脐部护理、做好病情监测、保证膳食营养均衡等。
1、做好脐部护理
若是新生儿脐炎,家长要及时更换尿片,避免尿液或粪便污染脐部。脐部被排泄物污染后要尽快处理,护理期间要注意无菌操作。每天进行脐部消毒时范围要到位,避免反复擦拭脐带。
2、做好病情监测
每间隔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体温过高时需要适当降低室内温度,给予患者足够水分,以免引起脱水。
3、保证膳食营养均衡
成人脐炎治疗期间需要保证膳食营养均衡,增加鱼、肉、蛋等食物摄入,补充足够蛋白质,同时可以适当食用红薯、玉米等含有粗纤维的食物,加快新陈代谢。
加强产前检查、减少脐带损伤、加强脐带残端消毒等途径可以预防脐炎的发生。
1、加强产前检查
女性怀孕期间需要定期就医产检,有妇科炎症时需要及时对症治疗,降低胎膜早破概率。
2、减少脐带损伤
分娩期间要防止脐带损伤,处理过程中需要严格无菌操作。家长给新生儿护理脐带时避免过于用力。
3、加强脐带残端消毒
脐带脱落前避免脐带残端沾水,洗澡时可以使用脐贴保护。每日可用酒精棉签以从内到外旋转消毒的方式保证脐周清洁、干燥。
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可以诊断脐炎。
1、体格检查
视诊发现患者脐周有明显的红肿、分泌物增多等情况时可以做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脐分泌物培养、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血培养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感染以及致病菌的种类,检查结果可以作为治疗指导依据。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是脐炎临床诊断的首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