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出血一般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患者排便后肛门部位出现滴血或喷血、粪便被血液覆盖的情况。
肛门出血常见于发生肛肠疾病的患者。患者发生肛门出血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便血、肛门疼痛、里急后重等不适症状。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时,可导致其发生肛周脓肿、肛瘘、贫血等并发症。但是正常人食用带红色素的蔬菜或水果后,其粪便也可能会呈现为红色,患者粪便的颜色出现异常时,需确诊后再进行相应的治疗。
肛门出血的症状有便血、疼痛、肛周瘙痒、腹泻等。
1.便血
排便造成患者肛周的血管破裂时,血液可从其肛门处流出,导致患者出现便血的症状。
2.疼痛
患者排便时,对其受损的肛周黏膜造成刺激时,患者可表现为局部疼痛,肛门括约肌收缩后,其肛门处的疼痛症状可加重。
3.肛周瘙痒
患者肛门处有液体流出或痔块脱垂时,其肛门周围的皮肤可受到刺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肛门瘙痒的症状。
4.腹泻
患者的直肠、肛门受到炎症细胞的刺激时,不仅可以造成其局部充血、水肿,还可以引起肠蠕动加快,患者可表现为腹泻。
肛门出血主要是由于痔、肛裂、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引起的。
1.痔
患者排便时,粪便可与痔块产生摩擦,造成痔块黏膜损伤,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肛门出血的情况。
2.肛裂
患者出现长期便秘或肛门狭窄畸形等情况,排便时可造成肛管处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形成多个小溃疡,患者此时也会出现肛门出血的表现。
3.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细胞对患者的结肠造成刺激时,患者可表现为结肠充血、水肿,形成炎性病变,患者排便时可造成充血的肠黏膜出现损伤,引发肛门出血形成。
肛门出血的就医指征是出现不明原因的便血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不明原因的便血症状
患者未进食带颜色的食物或引起粪便变色的药物,但是其出现原因不明的便血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明确便血的病因。
2.病情加重
患者病情加重,导致其出现高热、寒战、全身出血倾向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3.引起并发症
患者出现肛瘘、肛周脓肿、贫血等并发症时,应该立即就医,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
肛门出血主要是由于痔、肛裂、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引起的,需要进行针对性治疗,具体如下:
1.痔
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遵医嘱使用槐角丸、清火栀麦片等药物,有助于促进痔块内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者痔块出血的症状。
2.肛裂
患者还可以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药物,增加患者粪便中的水分,促使粪便体积增大,改善其便血的症状。
3.溃疡性结肠炎
患者还应该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氢化可的松片等药物,抑制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控制炎症发展,有助于减少患者腹泻的次数。
肛门出血日常应注意合理膳食、规律排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1.合理膳食
患者平时可以适当增加红薯、芹菜等高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有助于促进肠蠕动,增加粪便的含水量,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
2.规律排便
患者平时应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需要保持注意力集中,避免排便时间过长,引起局部充血。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患者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要熬夜,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心理压力过大。
预防肛门出血的方法有正确的排便习惯、适当运动、调整情绪等。
1.正确的排便习惯
人体平时排便时应该避免过于用力,排便时不要看手机、报纸等,防止造成其排便时间过长,从而引起痔块形成。
2.适当运动
人体日常生活中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预防肛肠疾病的发生,防止肛门出血。
3.调整情绪
人体平时还应该保持心情愉悦、舒畅,避免长时间处于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中,有助于降低其发生肛门出血的风险。
肛门出血的诊断方法是直肠指检、视诊、结肠镜检查等。
1.直肠指检
医生用手指环绕触摸患者直肠内壁时,可发现其直肠内壁存在膨出物或赘生物,提示患者可能发生痔的情况,可引起肛门出血。
2.视诊
医生掰开患者的双臀对其肛缘进行视诊时,可见其肛缘处出现整齐、新鲜、颜色深浅不一的撕裂伤,患者此时也会出现肛门出血的情况。
3.结肠镜检查
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时,可发现其结肠出现炎性病变的情况,确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表现为肛门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