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下血肿是脑血管损伤出血,血液聚集在硬脑膜腔下形成的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发病时间存在差异,可根据发病速度将其分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多见于儿童、老年群体。患者发病后可出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乏力等表现,部分伴有意识障碍,老年患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痴呆等情况,若不及时治疗,易出现气颅、急性脑肿胀等并发症。
硬脑膜下血肿一般会出现头痛头晕、视力下降、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
1.头晕头痛
出血增多导致颅内压持续增高,刺激周围的组织神经引起头痛、眩晕、恶心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呕吐。
2.视力下降
血肿压迫视神经,神经功能受损引起视力下降,可持续加重。
3.意识障碍
神经受刺激引起功能紊乱,出现昏迷,部分患者期间可自行醒来,后期再次昏迷。
4.偏瘫
血肿压迫大脑皮质,引起对侧肢体感觉障碍,严重者出现偏瘫。
硬膜下血肿通常是由于外伤、酗酒、用药不当、脑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
1.外伤
头部受到撞击引起蛛网膜下出血,血液聚集在硬脑膜腔下导致发病。
2.酗酒
若大量饮酒,酒精刺激脑部血管扩张,易出现损伤、出血,引起硬膜下血肿。
3.用药不当
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可影响凝血功能,易引起出血,导致发病。
4.脑血管病变
本身脑血管畸形或存在血管瘤,易出现破裂、出血,血液淤积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的就医指征有存在颅脑外伤史、出现头痛头晕症状、出现意识障碍等。
1.存在颅脑外伤史
颅脑部位受到外力冲击,出现损伤,即使未出现症状仍需就医。
2.出现头痛头晕症状
头部出现外伤后机体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伴有恶心、呕吐、嗜睡等表现,休息后未出现缓解,需要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3.出现意识障碍
出现精神萎靡、昏迷等症状,记忆力下降,应及时就医诊治。
硬膜下血肿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监测血压、血氧、心率等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
2.药物治疗
静脉输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使用氨甲环酸、血凝酶等药物帮助止血,使用脑蛋白水解物、鼠神经生长因子等修复神经。
3.手术治疗
通过钻孔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避免神经损伤加重。
硬膜下血肿日常需要注意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监测病情等。
1.合理饮食
日常需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适当摄入牛奶、鸡蛋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三餐定时定量,戒烟限酒。
2.规律运动
劳逸结合,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以防肌肉萎缩,但不可剧烈运动,以防过度劳累。
3.保持心情舒畅
患者需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倾诉不良情绪,避免出现抑郁、悲观等情况。
4.监测病情发展
定期测量心率、脉搏、血压等体征,了解病情发展情况,按时进行复诊。
硬脑膜下血肿可通过避免剧烈运动、增强头部防护、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等方式进行预防。
1.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进行滑雪、跳高、拳击等运动,可降低颅脑外伤出现的风险,避免发病。
2.增强头部防护
外出骑车驾驶时佩戴头盔、安全带,遵守交通规则,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运动时佩戴专业护具,预防颅脑外伤。
3.积极控制原发疾病
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出现脑血管意外。
硬膜下血肿可通过体格检查、颅脑CT、核磁共振、X线平片等帮助诊断。
1.体格检查
既往存在颅脑外伤史,出现头痛、眩晕、呕吐等症状,可能存在硬膜下血肿。
2.颅脑CT
发现硬膜下存在高密度影,并判断有无脑挫裂伤,可做出诊断。
3.核磁共振
了解血肿大小、部位、明确脑组织损伤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4.X线平片
判断颅骨是否存在骨折,帮助明确病因,并且后期可辅助了解骨折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