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结石主要是指胰腺中的碳酸钙或蛋白质在胰管内沉积,出现矿化或形成蛋白栓的一种表现。
胰腺结石好发于酗酒、高蛋白饮食等人群,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胰腺结石可能是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胆管结石、慢性胰腺炎、高钙血症、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等原因造成的。患者患病时,可能会出现腹部疼痛、腹胀、腹泻、多饮、多尿、消瘦、皮肤黄染、发热等不适症状。如果不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患者则会出现胰腺癌、区域性门脉高压等并发症。
胰腺结石的症状有腹痛、腹胀、消瘦、皮肤黄染等。
1.腹痛
患者发生胰腺结石的情况时,结石可不断对胰腺组织造成刺激,导致胰腺出现病变,引发腹部疼痛的症状。
2.腹胀
胰腺结石可导致患者的胰腺功能出现异常,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大量食物滞留在胃肠道中可出现腹胀症状。
3.消瘦
患者持续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时,可造成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减少,使其持续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导致消瘦症状出现。
4.皮肤黄染
胰腺结石嵌顿在患者的胰管内,胆汁的排泄可受到影响,引起梗阻性黄疸的表现,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增加,使其出现皮肤黄染的症状。
胰腺结石可能是酗酒、慢性胰腺炎、高钙血症等原因造成的。
1.酗酒
患者长期大量饮酒时,可能会造成胰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逐渐形成蛋白质栓,在胰管内沉积,导致胰腺结石发生。
2.慢性胰腺炎
患者发生慢性胰腺炎的情况时,炎症因子可不断对胰腺组织产生刺激,造成胰管充血、水肿,导致胰管堵塞,引起胰腺结石。
3.高钙血症
患者患有高钙血症时,可能会造成体内的胰液和胰酶分泌增加,导致胰液中的钙含量升高,易形成胰腺结石。
胰腺结石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时,应该尽快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尽早确诊胰腺结石。
2.病情加重
患者突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液深黄、高热、寒战等表现时,应当立刻到正规的医院治疗胰腺结石,促使胆汁正常排泄。
3.引起并发症
患者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导致区域性门脉高压、胰腺癌等并发症出现时,需要立即治疗胰腺结石和并发症,改善预后。
胰腺结石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平时应该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用乐观的心态面对胰腺结石,有助于缩短本病的病程。
2.药物治疗
胰腺结石导致患者内分泌功能障碍,引发糖尿病时,应该遵医嘱使用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等药物,维持血糖稳定,减轻多饮、多尿等不适症状。
3.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采用胰腺切除术、胰管引流术等手术,将胰管内的结石取出,减轻胰腺结石的病情,缓解腹部不适症状。
胰腺结石日常应注意限制酒精摄入、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运动等。
1.限制酒精摄入
患者平时应该限制酒精的摄入量,减少饮酒的次数,尽量不要饮用高度酒,避免蛋白质栓形成,导致胰腺结石加重。
2.调整饮食结构
患者患病期间应当少吃牛肉、鱼肉、鸡肉等高蛋白的食物,适当多吃菠菜、生菜、莴笋等新鲜的蔬菜。
3.适当运动
患者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慢跑、游泳、打乒乓球等运动,有助于增加热量消耗,减少脂肪堆积,维持正常的胰腺功能。
预防胰腺结石的方法有戒除不良习惯、注意饮食卫生、积极治疗胆道疾病等。
1.戒除不良习惯
人体平常应该严格戒烟戒酒,减轻酒精、尼古丁、煤焦油等物质对胰腺造成的刺激,防止发生胰腺结石的情况。
2.注意饮食卫生
人体平时应当保证饮食健康、卫生,坚持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食用生食或饮用生水,以防感染寄生虫,预防胰腺结石。
3.积极治疗胆道疾病
人体患有胆管结石、胆囊炎等疾病时,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促使胆管和胆囊功能恢复正常,降低胰腺结石的患病率。
胰腺结石的诊断方法是B超检查、腹部CT检查、磁共振胆胰管造影检查、内镜超声检查等。
1.B超检查
患者进行腹部B超检查时,可以观察胰腺组织的病变情况,但是易受到气体的干扰,无法准确鉴别胰腺结石和胰腺钙化。
2.腹部CT检查
腹部CT检查能够显示患者胰腺的形态、胰管的位置、胰管扩张或狭窄的表现、与周围之间的关系等,有助于诊断胰腺结石,但是可能会出现漏诊的情况。
3.磁共振胆胰管造影检查
患者进行磁共振胆胰管造影检查时,可以清楚地显示造影剂的分布情况,明确胰管的大小和胰管内结石的分布情况,可以确诊胰腺结石。
4.内镜超声检查
患者在内镜下能够清楚且直观地观察胰腺的形态,判断胰腺内有无结石形成,辅助诊断胰腺结石,但是该操作有一定的创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