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狭窄一般是指患者肛门和肛管的直径变窄、变小,主要是由于肛管的功能丧失,原有的皮肤组织被瘢痕组织取代而引起的。
肛门狭窄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常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患者发生肛门狭窄的情况时,其可表现为排便困难、习惯性便秘、大便形态改变、排便疼痛等,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其还会出现肛瘘、肛裂等并发症。根据病因可将肛门狭窄分为先天性肛门狭窄和后天性肛门狭窄
肛门狭窄的症状有大便形态改变、排便疼痛、习惯性便秘、排便困难等。
1.大便形态改变
患者肛门的直径变小后,大便通过患者的肛门时可受到挤压,导致患者出现大便形态改变的情况,其大便可呈现为扁形或细条状。
2.排便疼痛
患者发生肛门狭窄的情况后,硬结的粪便从其肛门通过时,易造成患者的肛门损伤,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肛门疼痛的症状。
3.习惯性便秘
排便时出现的疼痛症状可导致患者不敢随意排便,粪便长时间滞留在其肠道中可造成水分丢失,粪便干硬,引发习惯性便秘。
4.排便困难
患者的肛门失去原有的功能时,无法随着粪便的粗细进行收缩和舒张,粗大的粪便不易从狭窄的肛门通过,患者则表现为排便困难。
肛门狭窄主要是由于先天发育不良、外界损伤、炎性病变等原因引起的。
1.先天发育不良
患者处于胚胎时期时,肛管腔化不全,造成其肛管与直肠之间的肛门直肠黏膜发育不完全,患者出生后肛管直肠黏膜不通或未消失,可引起肛门狭窄。
2.外界损伤
手术操作不当、高处坠落伤等造成患者直肠或肛管处的黏膜出血损伤时,损伤部位的黏膜可出现瘢痕组织,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肛门狭窄的情况。
3.炎性病变
溃疡性直肠炎、肛瘘、肠结核等原因导致患者的肠黏膜出现炎性病变时,炎症因子可持续对其病变部位的黏膜产生刺激,造成其肛管直肠结缔组织出现肥厚性增生,弹性丧失,进一步导致患者发生肛门狭窄。
肛门狭窄的就医指征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出现大便变细、排便疼痛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相应的检查,明确病因。
2.病情加重
患者排便时出现剧烈疼痛、便血等异常表现时,需立即就诊,遵医嘱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免耽误治疗。
3.引起并发症
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患者出现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等并发症时,需立即就诊,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
肛门狭窄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他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应该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其肛门现在的情况;患者平时还需要对其疼痛、排便困难等症状进行观察,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告知医生。
2.药物治疗
患者还可以遵医嘱使用麻仁丸、润肠丸等药物,其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排便困难的症状。
3.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行皮瓣移植术,将皮瓣覆盖在其肛周皮肤缺损的部位,形成新的肛门;患者还可以采用括约肌切开术,将病变范围较深的瘢痕组织切开,改善肛门狭窄的情况;出现小范围肛门狭窄的情况时,患者可以行肛管扩张术,松解瘢痕组织。
4.其他治疗
患者肛门或肛管狭窄程度较轻时,其可以采用扩肛疗法进行治疗。医生将指套或扩肛器上涂上液体石蜡后,可伸入其肛门内并对周围进行按压,直至狭窄情况消失。
肛门狭窄日常应注意自我监测、合理饮食、个人卫生等。
1.自我监测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对其排便情况和疼痛症状进行自我监测,观察其上述表现是否减轻,如果未能缓解和逐渐加重,患者应该及时就诊。
2.合理饮食
患者平时应该增加白菜、菠菜、鸡蛋羹等易消化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芥末、大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排便困难的症状加重。
3.个人卫生
患者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保持肛门清洁,排便后及时对肛门进行清洗或坐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肛门括约肌痉挛的情况。
预防肛门狭窄的方法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积极治疗基础病、早期干预等。
1.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患者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时需集中注意力,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情况的发生。
2.积极治疗基础病
患者发生肛周脓肿、肛窦炎等肛周疾病时,其应该积极进行治疗,降低其发生肛门狭窄的风险。
3.早期干预
患者术后或肛门出现损伤后,存在肛门狭窄的征象时,其应该尽早进行扩肛疗法,防止其局部肉芽组织过度挛缩,引发肛门狭窄。
肛门狭窄的诊断方法是视诊、直肠指检、肛管直肠测压等。
1.视诊
医生通过对患者肛管和肛周皮肤进行观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肛门狭窄的情况。
2.直肠指检
医生对患者进行直肠指检时,可发现其肛门直径狭小,无法通过手指,部分医生检查时还会触摸到坚硬的环状纤维带。
3.肛管直肠测压
医生将压力测定装置放入患者的直肠内,使其进行肛门收缩和放松操作,有助于检测其括约肌和直肠的功能及协调能力,以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