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凹陷症通常是指患者的颅颈交界区神经组织受到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颅底凹陷症好发于青春期的人群,男性的患病率通常高于女性。颅底凹陷症可能是基因突变、叶酸摄入不足、病原微生物感染、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的,患者患病时,可能会出现头颈偏向一侧、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四肢瘫痪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不能及时治疗颅底凹陷症,则会导致其出现椎动脉供血障碍、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颅底凹陷症的症状是头颈偏向一侧、吞咽困难、站立不稳等。
1.头颈偏向一侧
患者出现颅底凹陷症的情况时,可能会造成神经系统受损,导致其出现头颈偏向一侧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转头受限。
2.吞咽困难
颅底凹陷症导致患者的后组颅神经受到损害时,可造成神经功能障碍,影响吞咽功能,此时则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
3.站立不稳
颅底凹陷症造成患者的小脑出现损害时,可能会对小脑的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平衡功能障碍,引发站立不稳定的症状。
颅底凹陷症主要是基因突变、类风湿关节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的。
1.基因突变
患者出现基因突变的情况时,可能会造成胚胎组织发育异常,寰椎陷入枕骨大孔中时,容易出现颅底凹陷症的情况。
2.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时,骨骼组织可能会受到炎症介质的刺激,导致颅底骨质变软,此时也会出现颅底凹陷症的表现。
3.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造成患者体内的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韧带、枕大孔、寰枢椎等组织可能会被破坏,引起颅底凹陷症。
颅底凹陷症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四肢麻木、疼痛、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病情加重
颅底凹陷症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眼球震颤等表现时,提示病情加重,应当立即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减轻病情。
3.引起并发症
患者未及时治疗颅底凹陷症,引起椎动脉供血障碍、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时,需要立刻就医处理,维持正常的神经功能。
颅底凹陷症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患病期间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枕部充分休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有助于减轻颅底凹陷症的病情。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甘油果糖注射液等药物,促进脑脊液排泄,降低颅内压,改善头痛的症状。
3.手术治疗
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促使大脑的解剖结构恢复正常,解除脑组织受压的情况,重建脑脊液循环,促进颅底凹陷症康复。
颅底凹陷症日常应注意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心理护理等。
1.饮食护理
患者平时应该保证饮食清淡,尽量避免食用不健康的食物,适当多吃豆腐、虾皮等富含钙质的食物,减轻颅底凹陷症的病情。
2.运动护理
患者平常还可以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运动,能够增强体质,避免颈部过屈或过伸,维持正常的神经功能,促进病情康复。
3.心理护理
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能长时间处于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中,有助于促进颅底凹陷症康复。
预防颅底凹陷症的方法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外伤、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
1.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人体平时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睡觉时,应该选择高低适宜的枕头,有助于预防颅底凹陷症。
2.避免外伤
人体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提高安全意识,尽量避免出现头颅外伤的情况,维持正常的颅底结构和功能,避免颅底凹陷症发生。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人体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时,应该积极治疗相关疾病,能够降低颅底凹陷症的患病概率。
颅底凹陷症的诊断方法是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等。
1.X线检查
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能够从多个方面观察寰枢椎、颈椎的病变情况,判断寰枢椎的稳定性是否正常,帮助诊断颅底凹陷症。
2.CT检查
患者通过CT检查,可以对颅颈交界区域进行三维重建,判断其是否存在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情况,辅助诊断颅底凹陷症。
3.磁共振检查
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时,不仅能够观察脊髓受压的情况,还可以判断其是否存在小脑扁桃体下疝和脊髓空洞等病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