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因导致腹腔内或肠道粘连后肠内容物在肠道内不能顺利通过时称为粘连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是比较常见的机械性肠梗阻,通常发病原因多与腹膜损伤有关,好发于手术后,如阑尾炎手术、妇科手术等,也有部分患者是继发盆腔、腹腔内炎症所致。先天性粘连性肠梗阻比较少见,可能与发育异常或胎粪性腹膜炎有关。患者会有腹痛、呕吐、腹胀以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大多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容易复发。
日常需要注意减少腹膜损伤,治疗后要早期进行康复活动。
粘连性肠梗阻的典型症状有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
1、腹痛
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绞痛,伴有肠鸣音,腹部会有可移动的包块。患者会自觉有肠道“窜气”现象。
2、腹胀
低位肠梗阻患者会有明显的腹胀现象,多发生在腹痛症状后。
3、呕吐
通常高位肠梗阻呕吐发生时间比较早,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后为胃液、十二指肠液以及胆汁等。低位肠梗阻呕吐发生时间比较晚。低位肠梗阻早期会呕吐胃内容物,随着疾病发展会变成带臭味的肠道内容物。
4、停止排便、排气
肠梗阻会影响肠道内容物通过,因此患者会停止排便、排气。但是早期梗阻患者会因为肠道下段残留粪便和气体,因此早期可有排气、排便现象。
粘连性肠梗阻根据类型可以分为先天性粘连性肠梗阻以及后天性粘连性肠梗阻,不同类型病因存在差异。
1、先天性粘连性肠梗阻
较为少见,主要是因为先天性粘连索带或因为胎粪性腹膜炎导致肠粘连,从而引起肠梗阻。
2、后天性粘连性肠梗阻
通常继发于腹腔手术后,可能与个人体质反应、局部状态等因素有关,如浆膜损伤、异物存留等。部分有腹腔感染病史的患者会出现炎症后粘连。
当患者出现反复阵发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或是伴有明显的排气、排便困难等症状时,怀疑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性较高,需要及时就医。
其次,因为儿童语言表达不清,若家长发现孩子哭闹不安、腹部有明显肿块、面色苍白,伴有呕吐等症状时,需要及时送孩子就医。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甚至昏迷等情况时,则应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就近送医,结合病史、临床体征、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确诊病因。
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日常注意防寒保暖,根据天气情况适当的增减衣物。
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方式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禁食并做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还可通过灌肠清洗梗阻以下肠管内残存的粪便,促进肠道蠕动。
2、药物治疗
粘连性肠梗阻会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引起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因此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等。
3、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的患者可以根据实际病情选择粘连松懈术、肠切除吻合术、肠短路术等方式治疗。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适当运动、做好家庭护理等。
1、调整饮食
患者在胃肠减压后需要逐渐恢复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进食辛辣、刺激、不宜消化的食物。
2、适当运动
恢复期间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恢复肠道功能,但需避免餐后剧烈运动。
3、做好家庭护理
病情稳定后患者可以在床上进行活动,再逐渐离床活动,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有手术切口的患者需要保持伤口的干燥、清洁,发现伤口有渗血时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积极治疗原发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有助于预防粘连性肠梗阻。
1、积极治疗原发病
有腹腔内感染的患者应积极遵医嘱抗感染治疗,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术后需要保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
2、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成人应每日保证有6-8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3、加强体育锻炼
日常可以适当进行打太极拳、打羽毛球、游泳、瑜伽等运动,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患病几率。
通过患者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可以诊断是否存在粘连性肠梗阻。
1、病史
以往有慢性梗阻症状或是多次有肠梗阻急性发作病史,有腹腔手术、创伤、腹腔炎性疾病史等情况可以作为疾病诊断依据。
2、临床表现
患者多会有阵发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腹胀以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等项目确定病情发展程度。
4、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观察到胀气的肠袢及气液平面时,可以诊断存在肠梗阻。CT及磁共振检查可以判断梗阻位置及程度,对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