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是指胆总管内存在结石引起胆总管狭窄、堵塞,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根据结石的来源将其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常与高胆固醇饮食、胆总管狭窄、感染等有关,好发于胆结石患者、肥胖人群。患者可出现右上腹疼痛、高热、黄疸、恶心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胆道感染、急性重症胆管炎等并发症,且治疗后可能会反复发作。
胆总管结石通常会出现黄疸、腹痛、高热等症状。
1、黄疸
由于结石出现嵌顿,导致胆汁无法正常进入肠道参与消化,血液内胆红素浓度增高,可导致皮肤发黄。
2、腹痛
由于胆总管出现堵塞,导致胆汁淤积,胆囊内压力增高,胆囊收缩剧烈,可引起腹痛,多出现在右上腹、剑突下等部位,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出现。
3、高热
结石嵌顿引起胆汁淤积,易继发逆行感染,致病菌产生的毒素可通过肝静脉进入体循环,导致全身感染,引起高热、多为弛张热。
胆总管结石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发病通常与高胆固醇饮食、胆总管狭窄、甲状腺功能减退、胆囊结石等有关。
1、高胆固醇饮食
若日常摄入大量高胆固醇食物,可导致胆汁成分出现改变,析出结晶,形成结石。
2、胆总管狭窄
若胆总管存在狭窄部位,胆总管内的细菌、寄生虫等活动范围较小,易聚集形成结石。
3、甲状腺功能减退
若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多,诱发胆总管结石。
4、胆囊结石
胆囊内存在结石,结石可跟随身体活动出现移动,可能进入胆总管,引起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的就医指征有出现上腹疼痛、出现高热黄疸症状、出现呕血黑便等。
1、出现上腹疼痛
右上腹或剑突下出现疼痛,且疼痛较为剧烈,可持续存在或阵发性出现,需要积极就医。
2、出现高热黄疸症状
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度,伴有寒颤,且皮肤黏膜出现黄染,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3、出现呕血黑便
突然出现呕血,且粪便呈黑色,伴有腹痛、发热等表现,需立即前往医院进行诊治。
胆总管结石可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帮助控制病情。
1、一般治疗
患者需保持饮食清淡,限制胆固醇的摄入,无法经口进食者需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出现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
2、药物治疗
继发感染者使用青霉素、头孢呋辛、甲硝唑等药物控制感染,缓解炎症,疼痛剧烈者使用丁溴东莨菪碱、盐酸曲马多等药物进行镇痛。
3、手术治疗
进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帮助去除结石,恢复胆汁正常排出,若存在残余的小结石,术后可留置“T”形管进行引流。
胆总管结石日常应注意饮食、监测病情,留置引流管者需注意引流管护理。
1、饮食
日常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限制胆固醇的摄入,养成三餐定时的好习惯,可适当增加维生素A的摄入。
2、监测病情
注意观察症状表现,若出现高热、黄疸、腹痛等症状,需积极就医。
3、引流管护理
若术后留置引流管,日常需保持引流管通畅,不可挤压、拉扯引流管,以防脱出体内。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卫生,穿着宽松的衣物,以防压迫引流管。
胆总管结石可通过科学膳食、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定期体检等方式进行预防
1、科学膳食
日常饮食需营养均衡,避免过量摄入高脂、高胆固醇食物,三餐定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出现肠道感染。
2、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若患有胆囊结石,需积极治疗,避免结石进入胆总管,诱发胆总管结石。
3、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通过腹部超声观察胆道是否存在异常,若出现发热、腹痛、皮肤黄染等症状,需积极就医。
胆总管结石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视诊发现皮肤发黄,右上腹、肝区出现压痛,提示患有胆总管结石。
2、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检查,若发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肝功能检查显示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等出现增高,患病可能性较大。
3、影像学检查
进行腹部超声、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等检查,观察胆总管结构,若发现结石,可做出诊断,且可明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便于后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