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是指脑组织的水分明显增加,脑体积增大的病理状态。
临床上认为大部分脑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引起脑水肿,例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脑炎等。脑水肿可以按照发病机制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等,而具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疾病的发展速度和严重程度。
轻度脑水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干预疾病后一般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重症者预后效果可能比较差。
脑水肿一般会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脑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等。
1、颅内压增高症状
脑水肿发生时颅内压会明显增高,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喷射性呕吐、情绪烦躁、嗜睡、昏迷等症状,甚至还可能诱发意识障碍和脑疝。
2、脑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局限性脑水肿容易引起癫痫、瘫痪等情况,脑水肿的范围持续扩大,波及到语言中枢时则会导致失语症,影响运动中枢会引起运动障碍。
脑水肿的常见病因包括脑炎、脑瘤、脑梗死等。
1、脑炎
该病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脑实质引起的,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炎症持续发展就可能使脑组织内产生较多水分,脑部体积也会增大,即脑水肿。
2、脑瘤
脑瘤的发生可能与电离辐射、胚胎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随着肿瘤的生长,也可能导致脑水肿。
3、脑梗死
该病一般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栓塞等因素有关,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期也可能引起脑水肿。
脑水肿的就医流程包括观察症状、选择科室、完善检查等。
1、观察症状
如果患者本身存在颅脑疾病,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又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等表现,则需要警惕脑水肿。
2、选择科室
神经科能够收治大部分颅脑疾病,患者可以先前往神经内科进行治疗,如果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再考虑挂神经外科。
3、完善检查
医生会通过查体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判断是否患病及患病的具体原因,再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脑水肿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
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甘露醇注射液、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等脱水剂进行治疗。
2、物理治疗
患者可以联合亚低温治疗或者高压氧治疗等物理方法消除脑水肿。
3、手术治疗
如果上述方法无法起到明显的效果,脑水肿反复出现,则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例如脑脊液引流术、大骨瓣减压术等。
脑水肿日常护理方法包括呼吸道管理、尿道管理、监测病情等。
1、呼吸道管理
患者治疗期间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排出痰液,排痰困难时家属可以帮助患者翻身并且拍打患者的背部,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
2、尿道感染
严重的脑水肿可能会伴有尿失禁,患者需要长期留置尿管,家属需要帮助患者定期更换,防止发生尿道感染。
3、监测病情
脑水肿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密切监测自身的各项指标,一旦出现异常,需要立即告知医生。
临床上无直接预防脑水肿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治疗原发疾病、定期复查、生活管理等方式降低脑水肿发生的几率。
1、治疗原发疾病
大部分脑水肿继发于颅脑疾病,例如脑肿瘤、脑出血等,存在颅脑疾病的患者需要尽早进行规范的治疗,避免继发脑水肿。
2、定期复查
存在颅脑疾病的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复查,监测颅脑部位的情况,降低脑水肿发生的几率。
3、生活管理
人们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钠盐、脂肪和糖类等摄入,避免血压、血脂、血糖等水平波动较大,诱发颅脑疾病,最终引起脑水肿。
脑水肿的诊断方法包括医生查体、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等。
1、医生查体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疑似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初步分析疾病。
2、CT检查
CT属于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手段,能够直接观察脑部是否存在脑回变粗、脑沟变浅、脑实质密度降低等情况,从而诊断疾病。
3、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该检查也能够观察脑部是否存在脑水肿,还能够判断脑水肿的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