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上裂是尿道背侧壁的部分或全部出现缺损,属于少见且复杂的先天性阴茎(或阴蒂)和尿道发育畸形。
男性若是出现尿道上裂,表现为阴茎体短小,向背侧弯曲,导致尿道开口在阴茎背侧至阴茎耻骨连接处的连接线位置上。女性则表现为两侧阴蒂分开,尿道开口位于两侧阴唇及分开的阴蒂之间,开口宽大,患儿还会伴有尿失禁、尿路感染等情况。
明确是尿道上裂后要及时就医接受手术治疗,日常需要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
尿道上裂患者会有尿失禁、生殖器畸形、耻骨联合分离、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1、尿失禁
多数患者的尿失禁严重程度取决于后尿道背侧壁缺损程度。如果后尿道背侧壁完全缺损,因为尿道外括约肌在此处不连续,会出现完全性尿失禁。如果后尿道背侧壁肌层与尿道外括约肌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育,则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主要表现。
2、生殖器畸形
男性阴茎短而扁平,往往向背侧弯曲,阴茎头扁平。女性则表现为阴蒂分裂,尿道短或没有尿道,阴唇短小远离,阴阜不明显。
3、耻骨联合分离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尿道上裂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耻骨联合分离,主要是髋骨向外旋所致。
4、性功能障碍
尿道上裂的男性虽然阴茎可勃起,但是因为弯向背侧,会有勃起疼痛、逆行射精等情况,并不能完成性交。
尿道上裂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激素、接触化学物质、放射线照射等因素有关。
1、激素
女性怀孕期间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对腹中胚胎生殖器发育造成影响,增加尿道上裂的可能性。
2、接触化学物质
孕期若是接触到甲醛、苯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时,会增加胚胎发育畸形的可能,从而引发尿道上裂。
3、放射线照射
放射线具有一定致畸作用,孕期在没有保护措施下长时间大量接触放射线会增加胎儿尿道上裂的发病风险。
尿道上裂是一种先天发育畸形,在婴幼儿18个月到两岁期间可以带患儿就医通过手术方式治疗。
其次,如果患者幼年曾经接受过手术,成年后经常会有性功能障碍或是复发性阴茎背屈等现象时,需要及时就医。若患者出现严重的尿路感染、尿失禁伴或不伴膀胱刺激征等症状时,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尿道上裂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患者饮食需要以高蛋白、高热量为主,注意观察排尿情况,有不适时要及时复诊。
尿道上裂的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日常增加饮水量,勤排尿,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积极查找病因,去除诱发因素。
2、药物治疗
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药物抗菌,减轻尿路感染症状,如果有明显的疼痛不适,还可以服用布洛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止痛。由于止痛药对胃肠有刺激性,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3、手术治疗
没有严重阴茎弯曲,对自己阴茎外观及排尿感觉满意的男性可以不手术,如果存在尿失禁,需要重建膀胱颈部;存在耻骨联合分离较大者需要进行骨盆截骨,恢复骨盆环状结构。女性轻微尿道上裂无症状者可以不用处理,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时,需要在进行膀胱颈部重建时做输尿管再植。
尿道上裂患者日常需要注意及时对症处理、持续观察以及调整饮食等。
1、及时对症处理
发现有感染征象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抗感染,以免症状加重。
2、持续观察
患者日常避免用力排尿,以免引起尿液外渗导致周围组织继发感染,如果出现排尿不畅伴有尿急、尿痛等排尿障碍时,需要及时就医。
3、调整饮食
患者饮食应保证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低纤维易消化,可以适当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尿道上裂属于先天性疾病,女性孕期通过定期产检、补充营养、做好自我防护等措施可以降低胎儿出现尿道上裂的几率。
1、定期产检
孕期女性需要严格按照孕期手册定时就医产检,高危产妇必要时需要完善进一步检查,减少胎儿尿道上裂的风险。
2、补充营养
孕期女性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摄入,孕早期可以适当补充叶酸,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
3、做好自我防护
怀孕期间避免私自服用药物,以免引起胎儿发育畸形;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放射线环境中。
通过体格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等方式可以诊断尿道上裂。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男性阴茎、尿道开口、骨盆以及女性大小阴唇、阴蒂、尿道开口等部位情况可以做初步诊断。
2、X线检查
通过放射线检查骨盆可以判断骨盆发育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联合分离程度等。膀胱造影检查则可以明确膀胱形态、大小是否有膀胱输尿管反流。
3、超声检查
有助于进一步筛查双肾、输尿管、膀胱、心脏的位置、形态及发育情况。
4、尿流动力学检查
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辅助诊断尿道上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