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是一种进行性脊髓变性疾病,病情进展速度缓慢,属于慢性病。脊髓空洞症患者脊髓内产生充满液体的异常空洞时,会导致感觉异常、营养障碍、肢体无力等。
脊髓空洞症多见于20-50岁的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可分为四种类型,包括交通型、非交通型、萎缩型、肿瘤型。此疾病的发生与先天性异常、脊髓损伤、肿瘤以及占位性病变、炎性病变等因素有关。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肢麻木、疼痛、蚁行感等异常感觉。
脊髓空洞症症状包括感觉症状、运动症状、自主神经损害症状等,分析如下:
1、感觉症状
脊髓空洞症患者会存在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出现痛觉、温觉感觉减退或者消失的情况,同时会出现上肢、上胸部、肩部疼痛、麻木、蚁行感等感觉。
2、运动症状
若脊髓空洞累及到脊髓角,患者会出现单侧上肢肌力下降、爪型手畸形、肌肉萎缩等症状。
3、自主神经损害症状
部分患者会出现出汗异常、皮肤增厚、指端发紫等症状;若病变累及交感神经脊髓中枢,患者会出现大小便障碍。
脊髓空洞症的出现与先天性异常、脊髓损伤、肿瘤及占位病变等因素有关,分析如下:
1、先天性异常
若患者存在先天性异常,如颅底凹陷、脊柱裂、弓形足、胚胎期神经管闭合不全等,易增加脊髓空洞症的发生风险。
2、脊髓损伤
若患者存在椎管狭窄、骨性畸形、瘢痕组织黏连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脊髓损伤,导致脊髓内发生分子学以及解剖学改变,也可能引起脊髓空洞症。
3、肿瘤及占位病变
若患者存在髓内室管膜瘤、蛛网膜囊肿、血管母细胞瘤、小脑肿瘤等肿瘤以及占位病变,会影响脑脊液流动,易引起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就医指征包括出现相关症状、存在原发疾病、既往病史等,分析如下:
1、出现相关症状
若患者出现上肢感觉异常、上肢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皮肤增厚、指端发紫、手指肿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2、存在原发疾病
若患者本身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真菌性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小脑肿瘤等疾病,近期出现颈部疼痛、声音嘶哑、睡眠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需积极就诊。
3、既往病史
若患者既往存在脊髓空洞症,近期出现复视、眼球震颤、听力下降、耳鸣、四肢动作不协调、晕厥等症状,考虑病情加重,需积极就医。
脊髓空洞症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等方法治疗,分析如下:
1、药物治疗
患者可遵医嘱服用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如甲钴胺片、谷维素片、维生素B2片等,有助于改善微循环神经功能。
2、物理治疗
若患者存在炎症、肌肉萎缩等情况,可通过针灸、高压氧等物理方法治疗。
3、手术
若由于Chiari畸形所致,患者可通过后颅窝减压术、后颅窝减压并部分扁桃体切除术、后颅窝减压并硬膜成形术等手术方法治疗。
脊髓空洞症日常需注意避免做增加腹压的动作、注意适当锻炼、定期复查等,分析如下:
1、避免做增加腹压的动作
患者在平时应避免做长时间咳嗽、打喷嚏、举重物、用力排便、仰卧起坐等易增加腹压的动作。
2、注意适当锻炼
患者应长期坚持进行适当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如游泳、做操、瑜伽等。
3、定期复查
患者还需定期到医院复诊,进行X片、核磁共振、肌电图等检查,明确疾病的治疗情况。
脊髓空洞症可通过坚持运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定期体检等方法预防,分析如下:
1、坚持运动
健康者应长期坚持运动,如慢跑、打太极、骑自行车、游泳、跳健美操等,保证每天的运动时间尽量在30分钟以上,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若患者本身存在结核性蛛网膜炎,需积极治疗,可服用抗结核类药物治疗,如帕司烟肼片、利福平片、盐酸乙胺丁醇胶囊等。
3、定期体检
患者应定期到医院体检,做体格检查、肌电图等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病变,及时进行处理。
脊髓空洞症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诊断出来,分析如下:
1、体格检查
疑似脊髓空洞症的患者可到医院的神经外科或者神经内科就诊,进行体格检查,可明确患者反射、皮肤感觉、肌肉力量是否存在异常。
2、实验室检查
患者还需进一步做脑脊液检查,若发现椎管部分梗阻、脑脊液蛋白含量高,可辅助诊断出脊髓空洞症。
3、影像学检查
患者还需做X线、DM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脊髓空洞症,可明确空洞的位置、大小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