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脓肿是由感染引起的肝脏化脓性炎症,多见于中年及以上人群,部分可存在传染性。
肝脓肿通常由于细菌、真菌、阿米巴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可根据病因将其分为细菌性肝脓肿、真菌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肝脓肿,其中阿米巴性肝脓肿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染。肝脓肿通常继发于化脓性阑尾炎、胆石症、胆囊炎等疾病,会出现发热、寒颤、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脓胸、感染性休克等情况。
肝脓肿会出现发热、腹痛、畏寒、食欲减弱、黄疸等症状。
1.发热
致病菌侵入机体导致发病,会释放大量毒素,刺激体温中枢,引起发热,可呈弛张热、稽留热。
2.腹痛
肝脏组织出现化脓性病变,引起腹部疼痛,多位于右上腹,疼痛可持续存在,向右肩放射。
3.畏寒
体温增高,机体产热散热不平衡,肢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畏寒、手脚冰凉等症状。
4.食欲减弱
肝功能减弱,无法正常分泌胆汁,消化能力下降,出现食欲不振,进食后可出现恶心、腹胀、嗳气等现象。
5.黄疸
肝组织损伤,胆汁无法正常分泌、代谢,其中的胆红素会进入血液,沉积在皮肤下,引起皮肤发黄。
肝脓肿通常是由于胆汁淤积、周围感染扩散、肝脏外伤、用药不当等原因引起。
1.胆汁淤积
胆结石、胆道肿瘤等疾病可导致胆管堵塞,胆汁无法排出,胆汁长期淤积易引起细菌感染,导致发病。
2.周围感染扩散
若本身存在阑尾炎、肠道阿米巴感染等情况,致病菌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引起感染,导致肝组织化脓坏死。
3.肝脏外伤
受外力冲击,腹腔损伤,肝脏与外界相通,引起感染,导致发病。
4.用药不当
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药物等,可导致免疫异常,易出现感染,诱发肝脓肿。
肝脓肿的就医指针有肝区出现持续疼痛、出现发热、出现消化道不适、消化道出血等。
1.肝区出现持续疼痛
肝脏部位出现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并向肩部放射,需要就诊。
2.出现发热
体温增高,超出正常范围,可出现弛张热,伴有寒颤、手脚冰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出现消化道不适
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食、呕吐等症状,可能患病,需前往医院诊治。
4.消化道出血
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且出血量较大,需立即就医。
肝脓肿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1.一般治疗
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颈部、额头、掌心等部位,补充淡盐水,避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2.药物治疗
细菌感染者使用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等药物控制感染,阿米巴原虫感染者使用甲硝唑、替硝唑等药物治疗,可避免病情恶化。
3.手术治疗
在腹腔镜下切开脓肿引流脓液,或进行经皮肝穿刺,后置管引流,避免脓肿扩大。
肝脓肿日常应该注意饮食、保证充足休息、保持适宜室温、定期复诊等。
1.饮食
日常饮食需遵循低脂、易消化的原则,适量摄入蛋白质,控制每日的热量摄入,保证机体供能。
2.保证充足的休息
避免过度运动,急性期可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较为舒缓的运动。
3.保持适宜室温
室内温湿度适宜,避免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勤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定期复诊
定期复诊,若发现腹痛、发热等症状加剧,可立即就诊。
肝脓肿可通过健康饮食、健身运动、积极治疗相关疾病、避免接触患病人群等方式进行预防。
1.健康饮食
保持饮食卫生,进食前清洁双手,避免进食生食,戒烟戒酒,以防肝脏损伤。
2.健身运动
适当进行跑步、游泳等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降低发病风险。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存在胆囊炎、阑尾炎、肠道阿米巴感染等情况者,及时治疗,避免感染扩散。
4.避免接触患病人群
避免接触阿米巴性肝脓肿患者,该类疾病具有传染性,可引起感染。
肝脓肿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帮助诊断。
1.体格检查
视诊发现肝区肿大,伴有压痛,出现黄疸、发热、食欲下降等症状,患有肝脓肿的可能性较大。
2.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能等检查,若发现肝功能下降,白细胞计数增高,且粪便中存在阿米巴滋养体,患病可能性较大。
3.影像学检查
进行超声、增强CT、MRI等检查,若肝脏部位出现低回声区和低密度灶,可结合体质、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