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是由胸腺上皮分化而来,好发于前纵隔的肿瘤。
胸腺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多发于前纵隔部位,是成人前纵隔肿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好发于30~50岁的人群。胸腺瘤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质地较软,颜色多为深褐色或灰红色。该病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多在体检时被发现,当瘤体继续增大,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时,可引起胸痛、胸闷、咳嗽、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以及上腔静脉梗阻等症状。胸腺瘤一旦发生,多为恶性肿瘤,可侵犯周围器官,并通过淋巴或血管发生远处转移,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胸腺瘤可引起咳嗽、胸闷、声音嘶哑、疼痛、颈静脉怒张、消瘦、贫血等症状。
胸腺瘤早期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症状,患者多在体检时发现自己患病。当肿瘤进一步生长,对周围器官、组织或神经造成压迫时,可引起相应的症状。比如压迫气管时,患者可出现咳嗽、气促、胸闷、心悸等呼吸困难的症状;压迫胸壁时,可引起胸部不适、钝痛等;压迫喉返神经时,可引起声音嘶哑;压迫上腔静脉时,可引起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为面部青紫、颈静脉怒张等。另外,当肿瘤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时,患者还可出现乏力、盗汗、消瘦、贫血、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等症状。
胸腺瘤的具体病因并不明确,但酒精、烟草以及电离辐射等是诱发该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胸腺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性疾病,该病的具体病因并不明确,且生物学行为较为复杂,临床上在经过大量研究以后,认为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或接触某些物质,可能会诱发胸腺瘤的发生。比如长期过量饮酒可能会诱发胸腺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从而引起胸腺瘤;长期吸烟可能会损害身体的免疫机制,从而诱发胸腺瘤;经常接触射线、电离辐射等,可能会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胸腺细胞异常分化,进而形成胸腺瘤。
当患者出现胸闷、气促、胸部疼痛以及其他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胸腺瘤患者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异常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自己患病。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瘤体逐渐增大,当其压迫到周围器官时,可引起一些压迫症状,比如胸闷、气促、胸部钝痛以及其他胸部不适等。因该病大多数属于恶性肿瘤,可侵犯周围器官,并发生远处转移,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当患者出现胸闷、气促、胸部疼痛以及其他不适症状时,应警惕是胸腺瘤的可能,这种情况下需要尽快前往医院就诊,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然后对症处理。
胸腺瘤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不耐受手术或者未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可辅助进行放疗、化疗等相关治疗,合并有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还应进行对症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是胸腺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可以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进行全胸腺切除术,以彻底切除病灶。晚期不耐受手术或者未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可配合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常用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多柔比星、环磷酰胺以及紫杉醇等。对于合并有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而言,还需要配合使用泼尼松、地塞米松以及丙种球蛋白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胸腺瘤患者在治疗期间,还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保证健康饮食、合理睡眠以及适当运动,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胸腺瘤患者平时应注意加强营养、做好皮肤护理,并进行定期复查等。
1、加强营养
治疗期间,应注意加强营养,适当多进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2、做好皮肤护理
手术治疗后,应注意保持伤口部位的清洁、干燥,以免伤口感染,影响创面愈合;放疗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皮肤红肿、发黑或脱落的情况,此时需要避免搔抓、摩擦,并在外出时做好防护,避免阳光暴晒,以免加重皮肤不适症状。
3、定期复查
患者术后应遵医嘱定期前往医院复查,以便了解病情恢复以及肿瘤复发情况。
一般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远离电离辐射以及定期体检等方法预防或减缓胸腺瘤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对于胸腺瘤的病因并不明确,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方法,只能根据一些诱发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降低胸腺瘤的发生风险。比如平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适当运动,尽量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降低肿瘤性疾病的发生。另外,平时还要尽量避免接触射线、电离辐射等,以免诱发基因突变,必须接触射线或电离辐射的实验室人员或医护人员,应做好防护措施,以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胸腺瘤的诊断方法一般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检查等。
1、体格检查
胸腺瘤可引起胸闷、气促、胸部钝痛以及上腔静脉梗阻等不适症状。根据这些临床表现,医生会让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变换手臂姿势等,以观察是否存在症状加重的情况,从而对疾病做出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发生侵袭;MRI检查可以显示肿瘤是否发生纵隔扩散、有无侵袭血管和胸膜等情况。
3、病理检查
通过经皮穿刺、纵隔镜或胸腔镜,从肿瘤部位获取部位组织进行活检,可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