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一般是指分隔患者左右心室的组织出现缺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
室间隔缺损常见于婴幼儿。患者发生室间隔缺损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增、紫绀、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病情加重时,其还可能会出现肺动脉高压、感染性心内膜炎、艾森曼格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根据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可以将室间隔缺损分为小型室间隔缺损、中型室间隔缺损及大型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的症状有气促、呼吸困难、紫绀、声音嘶哑等。
1.气促
患者发生中型室间隔缺损的情况时,其运动过后可能会出现体循环血容量减少的表现,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气促的症状。
2.呼吸困难
患者心脏内的血液左向右分流时,可造成血液中的氧气含量降低,患者此时则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3.紫绀
室间隔缺损造成患者体内的血氧水平不足时,患者可表现为口唇、甲床等部位紫绀。
4.声音嘶哑
患者室间隔缺损较大时,可造成其肺动脉血量增加,引起肺动脉扩张,患者的喉返神经受到压迫时,其可表现为声音嘶哑。
室间隔缺损主要是遗传因素、宫内感染、母体因素等原因引起的。
1.遗传因素
室间隔缺损属于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般是单基因或多基因遗传缺陷、染色体畸变而引起的。
2.宫内感染
母亲怀孕期间感染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等病原菌时,可引起宫腔感染,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心脏发育畸形的情况,室间隔缺损形成。
3.母体因素
母亲怀孕期间接触放射线、化学性物质或患有妊娠期糖尿病、高钙血症等疾病时,可导致其出现宫内缺氧的情况,患者此时也会出现心脏发育缺陷的情况。
室间隔缺损的就医指征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紫绀等疑似室间隔缺损的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诊。
2.病情加重
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其出现活动耐量下降、尿量减少等表现时,需立即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3.出现并发症
患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心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时,应该立即就医,控制病情发展。
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平时应该尽量避免进行曲棍球、快跑等过于激烈的运动,防止其出现劳力性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氢氯噻嗪片等药物,促进尿液的排出,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患者还可以遵医嘱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胶囊、盐酸普萘洛尔片等药物,促使其心脏能够维持正常的节律。
3.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其缺损部位进行修补,改善其左向右分流的情况;患者还可以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利用无创介入的方法对缺损部位进行封堵。
室间隔缺损日常应注意病情监测、合理膳食、改善生活习惯等。
1.病情监测
患者应该遵医嘱定期体检,以便医生及时了解其病情发展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合理膳食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饮食均衡,出现心力衰竭的情况时,需进食清淡的食物,减少盐的摄入。
3.改善生活习惯
室间隔缺损患者平时应该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尽量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预防室间隔缺损的方法有定期体检、避免病毒感染、做好防护工作等。
1.定期体检
有室间隔缺损家族史或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的人群应该定期体检,有助于室间隔缺损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
2.避免病毒感染
人体怀孕期间应该尽量避免在秋冬季节前往人多拥挤且环境不通风的公共场所,降低其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风险。
3.做好防护工作
人体怀孕期间还应该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接触放射线、化学性物质等易引起胎儿心脏发育畸形的物质。
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导管检查、左室造影检查。
1.体格检查
医生对患者进行听诊检查时,可发现其存在特征性听诊杂音,可以初步诊断室间隔缺损。
2.胸部X线检查
患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时,能够显示出其心影罗阔的变化,有助于辅助诊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
3.心电图检查
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可发现小室间隔缺损患者存在电轴左偏的情况;大室间隔缺损患者则可表现为传导阻滞。
4.超声心动图检查
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显示其缺损的大小、数目和部位等,是临床上确诊室间隔缺损较为重要的无创检查方法。
5.心导管检查
患者进行心导管检查时,可以测量其心室的分流量,对其肺动脉压力、肺循环阻力等进行评估,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血管损害的程度。
6.左室造影检查
患者进行左室造影检查时,可以显示出血液从其左心室到右心室的分流情况,以便医生对室间隔缺损作出诊断,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