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是胚胎发育期间,左、右心房之间组织发育不良导致心房之间形成异常通路,属于先天性心脏疾病。
临床上通常将该疾病分为原发孔型缺损、继发孔型缺损,具有自愈倾向,部分患者在儿童时期缺损可自行修复、闭合,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通常预后良好。部分严重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肝脏肿大、腹水、肢体水肿、呼吸困难等现象,甚至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房间隔缺损通常会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下肢水肿等症状。
1.心悸
由于心房间存在异常通路,血液向右分流,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导致心跳增快,患者可出现心悸、心慌等症状。
2.呼吸困难
血液分流异常导致右心室负荷增加,可引起肺循环淤血,肺部充血,出现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唇指发绀。
3.端坐呼吸
右心房血液增多导致左室前负荷增加,可引起左心衰竭,在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引起端坐呼吸。
4.下肢水肿
心功能衰竭,射血能力减弱,导致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下肢引起下肢水肿。
房间隔缺损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宫内感染、放射线刺激、医疗穿刺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小儿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等疾病与染色体异常有关,可导致心脏发育畸形,引起房间隔缺损。
2.宫内感染
患儿在胚胎发育期间,在宫腔内遭受病毒感染,可影响发育。
3.放射线刺激
胚胎发育期间,母体长期照射放射线,具有致畸风险,可导致胎儿心脏发育异常。
4.医疗穿刺
若进行房间隔穿刺,会导致左、右心房间的中隔组织损伤,形成通路。
间隔缺损的就医指征有发育迟缓、出现心力衰竭表现、肺动脉瓣区收缩期出现杂音等。
1.发育迟缓
儿童发育迟缓,身高、体重远低于正常同龄人群,且喂养困难,需要及时就诊。
2.出现心力衰竭表现
出现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在运动后加重,心功能可能出现衰竭,需要就医诊治。
3.肺动脉瓣区收缩期出现杂音
体检听诊时,肺动脉瓣区收缩期出现吹风样杂音,可能是心脏血流异常,应前往医院就诊。
房间隔缺损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1.一般治疗
减少运动量,避免加重心脏负荷,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纠正缺氧现象。
2.药物治疗
若出现心力衰竭,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利尿剂等药物减轻心脏负担。若患者进行手术,术后需使用镇痛药、抗凝药物进行治疗。
3.手术治疗
患者可进行房间隔缺损手术填补房间孔,恢复心脏正常血流动力。
房间隔缺损日常需注意合理饮食、规范用药、合理运动、预防感染、监测病情发展等。
1.合理饮食
日常遵循低盐、低脂、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饮食原则,不可暴饮暴食。
2.规范用药
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不可随意调整用药剂量,并观察服药后有无异常表现。
3.合理运动
日常可进行强度较低的运动,避免运动强度过大,以防增加心脏负担。
4.预防感染
避免与感染病患者密切接触,流感高发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防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5.监测病情
定期测量脉搏、血压、体温等,并观察自身皮肤颜色、尿量等是否异常,了解病情进展。
房间隔缺损可通过科学备孕、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预防感染、适当运动等方式进行预防。
1.科学备孕
女性备孕期间,在医生建议下补充叶酸,避免接触放射线、酒精等物质,以防影响卵子质量,不利于胎儿的后期发育。
2.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母体妊娠期间避免抽烟、酗酒,不接触毒性物质,保持充足的睡眠。
3.预防感染
胚胎发育期间,母体避免与相关感染病患者接触,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以防影响胎儿发育。
4.适当运动
日常可进行慢跑、游泳等运动,增强体质,但不可过度劳累,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房间隔缺损可通过症状体征、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等进行诊断。
1.症状体征
出现气短、胸闷症状,运动后加重,听诊闻及肺动脉瓣区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患病可能性较大。
2.心电图检查
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左偏等情况,可能患病。
3.X线检查
观察心房形态,若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出现肺门舞蹈征,可诊断为房间隔缺损。
4.超声心动图
若由右心房侧观察到缺损,可明确诊断,并有助于了解缺损的位置、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