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是肛肠科常见病,由直肠黏膜表面隆起所致。
直肠息肉为直肠黏膜表面隆起的病变。实际上,息肉指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明确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息肉可多可少,少至一个,多则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在大肠各肠段中,以乙状结肠息肉较为常见,一般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25%-30%存在肿瘤性息肉。除了肿瘤性息肉外,根据息肉组织学特点还可以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前者简称腺瘤,具体包括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等;后者具体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锯齿状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非肿瘤性息肉通常不会癌变,肿瘤性息肉则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
直肠息肉一般没有症状,大多都是在做肠镜检查时被发现,仅有少部分患者会表现为腹痛、便血、息肉脱出、里急后重感、黏液便和粪便性状改变等。
1、腹痛
直肠息肉较大,破溃或合并感染时,患者可自觉下腹部剧烈绞痛。
2、便血
当直肠息肉表面发生溃烂时,患者会排出血便来,或出现大便带血的症状。
3、息肉脱出
一般与肛门之间距离较近的直肠息肉容易在排便时从肛门内脱出。
4、里急后重感
部分直肠息肉可以导致患者反复出现便意、排便不尽感。
5、黏液便
较大的直肠息肉会引起黏液便。
6、粪便性状改变
由于增大的直肠息肉对肠腔内粪便造成压迫,所以会引起粪便变细、变扁等。
直肠息肉的病因一般与炎症感染因素、家族遗传因素和诱发因素等有关。
1、炎症感染因素
比如常见的炎性肠病、肠道病原菌感染等,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下,可损伤直肠黏膜,破坏直肠黏膜屏障,导致直肠黏膜异常增生,形成直肠息肉。
2、家族遗传因素
部分和家族遗传因素有关的息肉病,比如黑斑息肉综合征、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等,均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存在相关直肠病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发生直肠息肉、直肠癌的风险要高于没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
3、诱发因素
年龄增长、性别差异、长期饮食不当、肥胖等,是直肠息肉的常见诱发因素。
当出现便血、腹痛、大便性状改变、里急后重等症状时,一般需要警惕是直肠息肉的可能,应尽快就医。
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需要尽快前往医院就诊于肛肠科、普外科或消化内科。
1、体检时发现直肠息肉,由于部分直肠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性,所以应该尽快就诊,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出现便血、腹痛、大便性状改变、里急后重等直肠息肉症状。
就医后,医生常会问诊以下内容,可提前做好准备。
1、自述就诊原因,比如从何时感到不舒服,具体哪里不舒服等;
2、是否出现大便表面带血或者便血等伴随症状;
3、家中是否有直肠息肉患者。
直肠息肉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可分为肠镜下手术、微创或传统手术等,患者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1、肠镜下手术
对于体积较小的直肠息肉,一般可以在肠镜下使用圈套器、活检钳进行摘除或通过电凝切除;体积较大的直肠息肉则通常需要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大部分都可以在肠镜下完整切除息肉。
2、微创或传统手术
如果直肠息肉体积巨大,没有办法通过肠镜完整切除,或者是距离肛门较近的直肠息肉,需要由医生经肛门切除直肠息肉或行肛门内镜微创手术;对于病理结果为息肉恶变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追加直肠癌根治术。
直肠息肉日常一般需要注意做好家庭护理、生活调理和病情监测等。
1、家庭护理
做完手术后需要注意严格卧床休息1-3天,3天内以进食少渣、半流质类食物为主,随后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术后1周内避免行体力活动,2周内保持排便通畅,
2、生活调理
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素的新鲜水果蔬菜、谷物等,少吃腌制、油炸类食品,积极戒烟戒酒,加强身体锻炼,科学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过度。
3、病情监测
直肠息肉手术后要密切关注自身恢复情况,比如观察腹痛、便血等情况有无好转,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并遵医嘱定期复查肠镜。
直肠息肉的预防措施一般包括合理膳食、预防便秘、加强体育锻炼、科学控制体重、定期体检等。
1、合理膳食,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类食物为主,少吃或尽量不吃辛辣刺激性、油炸油腻类的食物。
2、预防便秘,平时可以适量多吃些高膳食纤维素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多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不宜经常熬夜。
4、加强体育锻炼,控制自身体重,避免久坐不起、肥胖过度,增加直肠息肉发生风险。
5、针对高危人群,如存在直肠疾病家族史、年龄超过50岁、大便习惯发生改变的人群,定期体检、定期做肠镜检查,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改善直肠息肉预后。
直肠息肉的诊断方法一般包括直肠指诊、肠镜、钡剂灌肠、影像学检查等。
1、直肠指诊
和肛门之间距离较近的较大直肠息肉,通过指诊可以触摸到。
2、肠镜
肠镜是一种既可以检查,也可以治疗的手段,大多数直肠息肉都可以在肠镜下切除,且切除后送往病理检查也非常有必要。
3、钡剂灌肠
通常适合于存在肠镜禁忌症、无法耐受肠镜的患者进行,可通过钡剂灌肠发现肠道内的大息肉。
4、影像学检查
常用到的是腹部CT、直肠腔内超声。
鉴别诊断
1、直肠癌
主要是通过肠镜下活检来进行鉴别诊断。
2、直肠脂肪瘤
通过腹部CT、直肠腔内超声等检查有助于确切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