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疝一般是指手术造成患者腹壁切口部位的筋膜和肌肉未完全愈合,腹腔压力作用下,导致腹腔脏器通过切口向外突出的一种疾病。
切口疝好发于接受腹部手术者。切口疝的形成可能与用药不当、切口感染、纵行切口、缝合技术不良等原因有关。患者腹部有切口疝发生时,可能会出现腹壁肿块、腹部隐痛、腹胀、厌食、恶心、排尿困难等不适症状。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后,易发生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呼吸功能障碍、肠管损伤等并发症。
切口疝的症状有腹壁肿块、腹部疼痛、腹胀等。
1.腹壁肿块
患者发生切口疝的情况时,站立、咳嗽、排便等行为可能会造成腹内压升高,压迫腹腔内容物,引发腹壁肿块症状。
2.腹部疼痛
切口疝形成后,导致患者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情况时,食物残渣可滞留在胃肠道中,使其出现腹部疼痛的症状。
3.腹胀
患者切口疝的疝环较窄,造成疝内容物嵌顿时,可能会引起完全性肠梗阻,导致其出现腹胀的症状。
切口疝可能是缝合技术不良、纵行切口、用药不当、切口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1.缝合技术不良
医生的缝合技术不良,导致切口中有空腔、血块等表现时,可能会造成切口部位的脂肪液化,影响手术切口愈合,形成切口疝。
2.纵行切口
医生在患者的腹部做纵行切口,导致腹部的肌肉纤维、筋膜和神经出现损伤时,可提高切口疝的患病风险。
3.用药不当
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可能会造成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导致切口疝发生。
4.切口感染
患者术后未做好护理措施,经常用脏污的双手触碰手术切口,可引起切口感染,进一步发生切口疝的情况。
切口疝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出现术后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进行腹部手术后,发现手术切口部位有肿块出现时,应该尽快到医院就诊,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2.病情加重
患者出现不完全或完全性肠梗阻的情况时,易出现腹痛、腹胀等表现,应当立即就医治疗,缓解肠道不适症状。
3.出现术后并发症
患者手术修补疝口后,出现浆液肿、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并发症时,需要立刻到医院接受治疗,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切口疝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可以使用弹性腹带对手术切口部位进行包扎,避免进行剧烈咳嗽、下蹲等增加腹内压的行为,减轻腹内容物突出的症状。
2.药物治疗
切口疝通常不需要药物治疗,若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则需要遵医嘱使用头孢地尼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等药物,控制感染,缓解腹部不适。
3.手术治疗
腹部感染控制后,患者应当及时进行切口疝修补术,修复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部位,促进切口愈合。
切口疝日常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加强个人卫生、保证室内环境整洁等。
1.保持大便通畅
患者术后应该尽早下床活动,适当多吃芹菜、菠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内压增加。
2.加强个人卫生
患者术后还需要保持伤口部位清洁、干燥,及时换药,抑制病原微生物滋生、繁殖,防止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
3.保证室内环境整洁
患者平时应该勤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但是需要注意保暖,以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外切口,影响伤口愈合。
预防切口疝的方法有加强营养、避免切口感染、积极治疗糖尿病等。
1.加强营养
人体进行腹部手术后,应该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多吃鱼肉、鸡肉等食物,有利于伤口愈合。
2.避免切口感染
人体平时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手术切口整洁、卫生,避免用手触摸伤口,以防引起继发感染,导致切口疝形成。
3.积极治疗糖尿病
人体患有糖尿病时,血糖水平过高可影响伤口愈合,应该积极治疗该疾病,维持血糖稳定,预防切口疝发生。
切口疝的诊断方法是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一、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通过视诊能够发现患者腹部手术切口部位有肿块形成,若疝内容物在皮下,还可以看到肠型和蠕动波,有助于诊断切口疝。
2.触诊
患者腹肌裂开后,医生触诊可在腹部触摸到疝环的边缘,出现疝内容物嵌顿的情况时,还会出现触痛症状。
二、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CT检查能够清楚地显示患者腹壁缺损的位置、大小、疝内容物等情况,同时明确疝囊和腹腔的体积,诊断切口疝,对腹部的强度和弹性进行评估。
2、B超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患者腹部肌层存在断裂的情况,有助于明确疝内容物是否是肠管。
3、X线检查
X线检查发现患者肠道内出现气液平面时,一般提示可能存在肠梗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