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慢性疾病,是指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当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时就会造成下肢动脉过分狭窄或者发生闭塞,最终引起肢体缺血,诱发疾病,使患者出现下肢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使下肢发生溃疡或者坏疽。
患者出现疑似患病的症状后应该尽早前往医院进行检查,确诊后积极干预病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分为Ⅰ、Ⅱ、Ⅲ、Ⅳ期,不同时期的症状都不相同。
1、Ⅰ期
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者仅仅存在患肢怕冷、容易疲劳等轻度症状。
2、Ⅱ期
进入Ⅱ期后患者一般会出现间歇性跛行的情况。
3、Ⅲ期
Ⅲ期又称静息痛期,患者休息时会出现下肢缺血性疼痛的表现,大部分患者疼痛时习惯抱膝而坐,随着时间的延长,膝关节会明显僵硬。
4、Ⅳ期
进入Ⅳ期后患肢缺血严重,会引起溃疡、坏疽等情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能是由内膜损伤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引起的。
1、内膜损伤和平滑肌细胞增殖
如果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都可能损伤血管内膜,且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最终在动脉内形成硬化斑块,诱发疾病。
2、动脉壁脂代谢紊乱
人体内脂质代谢紊乱时会使低密度脂蛋白持续侵入动脉内膜,导致脂质堆积,最终形成斑块,引起疾病。
3、血流动力学改变
如果下肢动脉分叉处存在硬化斑块,就会影响血液流速,从而导致血管内膜受到慢性损伤,最终诱发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就医流程包括观察体征、选择科室、相关检查等。
1、观察体征
如果患者出现下肢发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等情况,就需要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选择科室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管性疾病,患者应该及时前往医院的血管外科进行检查。
3、相关检查
患者需要配合医生通过查体、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判断疾病,确诊后再进行规范的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需要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平时需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帮助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常规指标。
2、药物治疗
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降压药物等控制病情的发展。
3、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间歇性跛行的程度严重,甚至发生下肢溃疡或者坏疽,则需要进行手术,例如动脉旁路术、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日常护理方法包括注意卫生、合理膳食、适当锻炼等。
1、注意卫生
患者应该保持下肢和足部的清洁和干燥,及时修剪趾甲和茧皮,平时穿着宽松舒适的鞋子。
2、合理膳食
患者应该多进食高膳食纤维的食物,且维持维生素D、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摄入,远离油腻性食物。
3、适当锻炼
患者病情控制稳定时应该配合医生进行规律的行走锻炼,帮助增强肌肉组织的力量。
可以通过生活管理、治疗基础性疾病、定期检查等方法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1、生活管理
人们平时应该远离烟酒,同时控制钠盐、脂肪和糖类等物质的摄入,还需要养成规律的作息,并且稳定情绪,帮助降低患病的几率。
2、治疗基础性疾病
本身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应该尽早根据医生的指导干预病情,防止引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3、定期检查
人们还需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体检,密切监测自身的各项指标,帮助预防疾病。
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1、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果存在明显的皮肤改变,患者的血管内还存在杂音,动脉搏动也发生改变,则可以初步分析疾病。
2、实验室检查
患者应该进行血清脂质检查,如果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偏高,则可以辅助诊断疾病。
3、影像学检查
患者还可以进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直接观察下肢动脉是否存在病变,从而诊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