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一般是指患者腹压增高时,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外漏情况。
患者进行咳嗽、打喷嚏、大笑等可引起腹压增高的行为时,其无法控制尿液,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尿液不自主从尿道漏出的情况,可能与盆底肌、尿道括约肌功能减弱有关。压力性尿失禁常见于围绝经期、绝经后高龄女性及经产妇,青少年发生该病的情况较为少见。根据腹压尿漏点压进行分类,可将压力性尿失禁分为Ⅰ型压力性尿失禁、Ⅱ型压力性尿失禁和Ⅲ型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症状与其病情的轻重程度有关,具体如下:
1.轻度
患者发生轻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情况时,其发生咳嗽、打喷嚏等易引起腹压增加的行为时,偶尔会出现尿失禁的情况。
2.中度
患者病情处于中度,其进行跑跳、快步行走等日常活动时,可造成其腹压增加,患者可能会频繁出现尿失禁的情况,其可能需要使用纸尿裤或尿垫。
3.重度
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其进行轻微的体力活动,如发生站立、改变体位等情况时,可立即出现尿失禁的情况,患者的社交和生活可能受到影响。
压力性尿失禁可能是解剖关系改变、盆底肌肉松弛、手术损伤等原因引起的。
1.解剖关系改变
患者的盆底肌肉出现损伤时,可造成其膀胱与尿道之间的解剖关系发生变化,患者腹内压增加时,支持尿道的结构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的情况。
2.盆底肌肉松弛
患者分娩次数较多或者其已经出现绝经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阴道前壁和盆底组织张力减弱的情况,进一步引发压力性尿失禁。
3.手术损伤
患者进行尿道肿物、尿道括约肌电切手术,造成其尿道外括约肌损伤时,患者也会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进行提重物或打喷嚏等造成其腹压增高的行为,出现尿液不自主漏出的情况时,应该及时就医。
2.病情加重
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其进行轻微活动即出现无法控制尿液的情况时,应该尽快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3.引起并发症
患者病情控制不佳,导致其出现网带侵蚀、尿瘘、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时,需立即就医。
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他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密切观察其尿失禁的情况,对尿失禁的次数、原因等进行记录,有助于医生了解其病情的发展情况。
2.药物治疗
患者还可以遵医嘱服用α受体激动剂、雌激素制剂等药物,使用α受体激动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力,减轻其尿液不自主漏出的情况;使用雌激素制剂可以提高患者阴道上皮的抵抗力,减轻其因激素水平不足而引起的压力性尿失禁。
3.手术治疗
患者还可以采用手术的方式改善其阴道张力,膀胱的活动度等,手术方法有经阴道无张力尿道悬吊术、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人工尿道括约肌置入术等。
4.其他治疗
患者可以使用子宫托将其尿道中段抬起,有助于提高其尿道的阻力;患者采用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其盆底肌肉,增强患者的控尿能力。
压力性尿失禁日常应注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减少咖啡的摄入量等。
1.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患者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将其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800-2400ml以内,饮水的时间控制在日间比较好,减少夜间饮水量,有助于降低其夜尿的次数。
2.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注意尿频管理,外出、睡前、晨起等时间段需进行预防性排尿。
3.减少咖啡的摄入
患者饮用咖啡后,其排尿的次数可能会受到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减少咖啡的摄入。
预防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有注意个人卫生、适当运动、注意休息、调整饮食等。
1.注意个人卫生
人体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其外阴进行清洁,避免发生不洁性行为,防止其发生尿道感染的情况。
2.适当运动
人体还可以适当进行凯格尔运动的训练,有助于增强其盆底肌肉的力量,防止其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情况。
3.注意休息
人体产后还应该注意多休息,尽量不要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或过于劳累,防止其出现盆底肌松弛的情况,引发压力性尿失禁。
4.调整饮食
人体还应该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香蕉等,防止其出现便秘的情况,引起腹压增高,进一步导致其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的表现。
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1.体格检查
医生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时,可了解其是否存在盆腔器官脱垂、肛门括约肌无力、直肠膨出、盆底肌收缩无力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
医生在患者进行咳嗽、屏气用力等行为时进行观察,可见其尿道口有尿液溢出,动作停止后尿液可停止溢出,压力诱发试验则为阳性;患者进行膀胱压力测定时,可排除其逼尿肌不稳定的情况,根据腹压漏尿点压可以判断压力性尿失禁的类型及病情的轻重。
3.影像学检查
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可以了解其膀胱尿道角、膀胱尿道位置及膀胱颈位置的变化;患者进行膀胱镜检查可以判断其膀胱内是否存在肿瘤、是否存在尿道憩室、膀胱黏膜是否存在异常等。